秦代至汉中期前,岁首设立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将岁首之月确定在建寅之月(夏历正月),此后历代相沿。立春节气,万物起始,一切更生,正是新一岁的开启之时。正月又称为“元月”,取“一元复始”之意。这样一年之始与四季之始时隔较近,岁首新年与新春同时庆贺,故将岁首设在正月初一,又称为正月旦、正旦、正日、元旦。故《史记·天官书》中说:“正月旦,王者岁首。”后历代沿用,辛亥革命后,中国采用公历记年,把农历正月初一日称为“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
在中国古代社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岁末年初,天子主持祭祀天地山川、宗庙社稷。仪式隆重,祭品丰厚。岁终大祭是岁末对天地人间诸神的一次总结性的隆重祭祀。《礼记》中载有岁终大祭的两种形式:一是“大饮烝(zhēng)”,即宗庙祭祀大礼,同时要祭祀日月星辰、公共社神、门闾之神及门、户、中霤、灶、行等日常五祀。一是大蜡之祭。年终的大蜡之祭,在夏朝称为嘉平,在殷商称为清祀,周朝始称大蜡,祭祀先啬、司啬、百种、农、邮表畷(zhuì)、禽兽、坊、水庸等八神。岁首大祭,是新年开端为祈求天地人间诸神护佑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祝愿。立春当日,周天子穿着青色的衣服,乘青色的车马,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然后在本月选择一个吉利的天干日,举行郊祀祭天,祈谷于上帝。选择一个吉利的地支日,举行农耕仪式。天子亲自带着耒耜等农具,在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的簇拥下,进入田间进行象征性的耕作,这就是史书上常说的“躬耕帝籍”,即周王亲自为天帝到祭田劳动,兼之为本年农事丰收祈祷。这种正月立春后郊祀祈求丰年的仪式,成为历代王朝的政治大事。这种年节祈谷仪式成为后代王朝遵循的新年典礼。为了郊外祭祀的方便,帝王还要修筑郊天的圜丘,如北京天坛祈年殿。
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在中国民众心中,春节是四大传统节日最为隆重的节日。无论中国的哪一项传统节日,其中都离不开祭祀文化。每一项传统节日,其中重要的文化内容则是祭祀文化,试想,如果剔除传统节日中的祭祀文化,那么传统节日将会失去灵魂,行如走尸。中华上下五千年,祭祀祖先,祭祀神明已成为了大众的节日习惯,根据各地的文化差异,又形成各地不同的风俗传统。但所有的祭祀活动,都离不开宗教信仰,而其中对民众心态影响最大的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提起节日中的道教信仰,也许大家很陌生,但正是因为太熟悉了,形成“百姓日用而不知”的局面,反而太陌生。希望有志之士,多了解道教,多亲近道教,从古老的道教中探索传统文化的美好,自利利他,共襄盛世。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不妨走进道教的新年,虽然很多传统庙会已经消失,但在逛庙烧香拜神时,置身在古色古香的建筑之中,目见紧促的人群,缤纷的彩旗,大红的灯笼;耳闻祥和的道乐,鼻嗅淡雅的香烟,这何尝不是一场人间烟火,不是一场人间际遇呢?正月初一,道教天腊之辰,欢迎十方善信带着新一年的美好憧憬,走进道观,面向天尊,虔诚默祷,新年新愿,心愿如心。
END
通玄赞
广成先生
我身良可惜 宜各修生道
孰云白玉芝 多莳黄金草
结志行六度 专心论三宝
白元来降接 赤子常携抱
朽年惭晚学 壮岁须及早
知足自逍遥 贪荣更忧恼
坐观环堵大 静觉乾坤小
守一若无移 终天岂云老
❖ 喜 欢 的 话 请 订 阅 关 注 我 们 ❖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
鲁(2022)0000006
编辑:王里孟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欢迎投稿:Xuanpuruoshi-9(微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