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艺心弘文”实践团与讲解老师古老师合照
金平县民族博物馆是县文化和旅游局下属股所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占地面积为3207平方米。根据博物馆库藏文物和县域内民族文物存藏情况,界定为综合类民族博物馆,馆藏文物300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4件,一般文物296件。博物馆分三个楼层,共设三个固定功能展厅,即历史文物展厅、三个(苗族、瑶族、傣族)主体民族文物展厅、其他(哈尼族、彝族、壮族等)民族文物展厅。
▲ 哈尼族展厅
▲ 哈尼族服饰细节展示
虽然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各有不同,但共同具有勤劳勇敢、笃守信用、敬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各民族为金平的开发建设和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对金平县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学习,实践团提取和梳理民族文化元素,也进一步体会到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在前往南板蓝根产业基地途中,“艺心弘文”实践团来到阿得博乡农特产品交易市场进行农产品交易调研。该市场位于阿得博乡期咱迷二级路入口处,是连通金平县与外地县市的交通要塞。阿得博乡农特产品交易市场对于方便当地群众生活,加快农副产品流通,带动相关产业壮大,促进高兴寨村和阿得博乡经济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76”南板蓝根全产业链工作思路
阿得博乡地处自然环境优越,拥有得天独厚的南板蓝根种植条件。近年来,随着健康养生文化的兴起和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南板蓝根以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逐渐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金平县阿得博乡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主题和“376”南板蓝根全产业链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建立南板蓝根产业发展基地,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打造阿得博乡南板蓝根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
▲ 高志明介绍南板蓝根靛蓝加工厂
实践团成员们围在蓝靛池旁,仔细观察着池中蓝靛的变化,感受着这份来自自然的馈赠。随后,实践团成员们又参观了提炼出来的蓝靛膏和加工好的青黛,这些深蓝色的产品,不仅是医药原料,更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 南板蓝根叶子特写
▲ 蓝靛膏
▲ 青黛
初加工车间:现代化生产的缩影
离开蓝靛膏提取作坊,实践团一行来到了南板蓝根标准化产地加工基地。这里是南板蓝产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阿得博乡党委副书记(挂)、驻村工作队长曹冲图详细介绍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这里主要负责南板蓝根的初加工工作。”曹冲图书记说,“我们根据药厂的需求,将收购来的南板蓝根进行晾晒、除杂、整珠或切断打包,然后销往广州白云山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中药等知名企业。”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产业前景的乐观和信心。
▲ 南板蓝根标准化产地加工基地
阿得博乡南板蓝根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药用与实用价值的结合、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融合、生态环境与产业振兴的相互促进以及村委会参与与共享的和谐发展。
▲ 蓝染加工作坊合照
实践团一行来到了高兴寨辖区老乌寨村民小组部分村民的蓝染加工作坊。这里,是哈尼族传统蓝染技艺的展示窗口,也是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典范。
作坊内,一排排染缸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蓝靛香气。哈尼族妇女们将布料浸入染缸并进行烧煮、晾晒,最终制成一件件精美的蓝染制品。实践团成员们围在哈尼族妇女身边,仔细倾听加工的每一道工序,感受着这份来自古老技艺的魅力。
高志明会长担任起了翻译的角色,他向实践团成员们介绍了蓝染工艺的历史渊源、制作流程以及销售途径和产值情况。他说:“蓝染技艺是我们哈尼族的传统技艺之一,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 与哈尼族服装加工作坊主人曹阿姐合照
随后,实践团来到高兴寨的一家哈尼族服装加工作坊。这里,是哈尼族服饰文化的展示平台,也是传统与时尚碰撞的火花点。作坊内挂满了各式各样的哈尼族服饰,它们色彩斑斓、图案精美、款式多样。实践团成员们对这些服饰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大家详细询问了服饰的花纹、款式设计理念和过程,并与作坊主人曹阿姐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哈尼族服饰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作坊主人曹阿姐自豪地说,“我们结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设计出了许多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潮流的服饰。这些服饰不仅深受本民族人民的喜爱,也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的目光。”
实践团成员们还询问了服饰在设计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践团希望通过此次调研活动,能够进一步了解哈尼族服饰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为未来的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灵感和素材。
供稿 | 曹冲图 陈若玥
图媒 | 徐梓铭 张航铭 詹云蕾
运营 | 石鑫宇
校对 | 王佳 倪张冰 强嘉怡
校验 | 胡洁 郭玥 许欣妍 王佳
审核 | 张健 张卫军
美尚设计
培根铸魂 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