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色字”关注我们获得更多精彩内容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而是指发生在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作为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出血后的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常常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尤其颅内巨大动脉瘤一旦破裂后果不堪设想。人们习惯性称它为“脑袋里的不定时炸弹”。
近日,神经外科通过血流导向装置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成功救治了一例高龄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者,实现又一次技术突破。
神经外科
医/疗/实/例
82岁女性患者,1个月前自觉右额部不适,来院行头颈部CTA检查发现,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竟然有一枚动脉瘤。瘤体体积较大,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考虑到患者病情的较为严重性,随即收入神经外科病房,以便进行系统治疗。
术前
神经外科副主任王仪光邀请北部战区总医院赵明光教授及其团队张老师远程参加科室术前讨论。患者为巨大动脉瘤,位置位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选择介入治疗更适合,采用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动脉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是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新技术,将治疗理念由瘤腔内栓塞转向血管壁重建,即从单纯“填坑”转变成了“重新铺路”。同时将动脉瘤内减少动脉瘤腔内血流,使得动脉瘤瘤壁不再承受血流冲击压力,瘤腔内血流瘀滞,逐渐形成瘤内血栓,最终达到彻底、持久的动脉瘤栓塞效果。血流导向装置能最大程度提升多发、复杂动脉瘤的闭塞率,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和手术风险低的优势。
术中造影
栓塞术后
手术当日,在麻醉科及导管室的密切配合下,全麻下为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提示右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瘤体规则,3D测量大小约5.24×6.29mm。在张老师的指导下,顺利置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精准地将弹簧圈填入动脉瘤内。术中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通畅,弹簧圈稳定,动脉瘤栓塞满意,载瘤动脉通畅。
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语言障碍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康复出院。
目前,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技术已在国内大型神经介入中心逐渐开展。此例手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方面紧跟国内领先水平,为辖区内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的疾病根治带来了新的希望。
神经外科
业/务/范/围
科室开展业务范围:脑出血、脑梗死、颅脑外伤、颅骨缺损、颅内肿瘤、颅颈畸形、脑积水、颅内感染、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颈肩腰腿痛、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狭窄、颈动脉狭窄、椎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机械取栓。
联系电话:15042505277
新闻资讯号
医疗服务号
关注我院“新闻资讯号”及“医疗服务号”
了解更多医疗资讯享受更多便捷服务
新闻资讯号
医疗服务号
关注我院“新闻资讯号”及“医疗服务号”
了解更多医疗资讯享受更多便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