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下午,江苏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联组会议召开,第六小组会议的主题是“更加注重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出席会议的省领导娓娓道来,一口气给大家讲了五个发生在江苏的经济“故事”,让出席会议的委员们听得津津有味。
图为出席会议的委员们。王诗宇/摄
记者采访两会多年,在政协联组会上看到以“故事”代替“讲话”的情形,顿觉耳目一新。
故事一:“水运江苏”建设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故事二:及时把补贴范围扩至年轻人喜欢的产品
去年,国家启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江苏也争取到一笔资金。
执行一段时间后发现,供需并不完全匹配,老百姓特别是消费力旺盛的年轻人需要的产品,有的还没有纳入补贴范围,比如手机等3C产品;另一方面,渠道不便,与线上平台的合作不够紧密。
于是,江苏迅速行动,在11月份新增了市场需求旺盛的7类3C产品和20类家电商品,一下成为全国品类最齐全的省份;同时与线上平台深化合作、将领取补贴渠道作进一步拓展。效果立竿见影,社会反响很热烈。
故事三:某小微企业的“偶然式”创业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故事四:南京某企业“硬核”出海并购国际头部企业
一家总部位于南京的企业,帮助制药企业、微电子工厂、医院“高配置”空气洁净系统。
企业说,他们2013年去德国交流,看到当地企业的产品,在激动之余也感受到了差距,因而加快了研发步伐。该企业从在南京默默无闻到走向全国各地,用了25年时间,其中连续15年在全国市场占有率排第一,但国内市场已经比较充分,再往下可能要卷价格。
认真研判后,企业果断进行出海并购。收购过程中,无论收购哪个企业,包括闪电收购行业全球第二的意大利公司,还有美国、加拿大的头部企业,总部没有派出一名管理者,但很快海外公司都到了盈亏平衡点以上。目前企业的国际业务增长高达40%,拿下了全球超过3000家电子企业的订单。
故事五:你“主动延时就业”,我帮你“临时就业”
苏州大学有位研究生小董,学的是一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他期望月薪是1.5万元,但这个专业的应届生第一个月平均月薪大约是8000元,暂时就没就业,留在家里等机会。
作为学历比较高的大学生,在找到满意工作前主动“延时就业”的不在少数,但不能让他们闲在家中。省政府及时谋划,组织有关部门研究提供过渡性岗位,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各部门迅速行动,深度挖掘1.2万个政策性岗位,筹集2.5万个月薪1万元以上高质量社会化岗位,像科研助理、博物馆讲解员等,举办了1300余场招聘会。
这些政策措施效果很明显,江苏离校未就业研究生中越来越多的人落实了就业去向。苏州大学的小董也经过临时过渡后,成功入职了一家医疗机构,收入也趋向预期。
听完这5个故事,有委员当场跟记者表示“干货满满,意犹未尽”。也让他一下就“get”到了领导讲话“精神”——
推动“两重”项目加快建设,提供高质量供给;
把供需放在同一频道上,找准市场需求和工作发力点;
鼓励企业充分挖掘市场新需求,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供需匹配度;
用好金融政策,更好支持企业深耕全球细分市场;
把惠民生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潜在动能,不断提高居民就业收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就是因地制宜,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的有效路径。
什么是“两重”“两新”?怎么看待总供给和总需求?如何更好从供需两侧协同发力?当前经济形势错综复杂,越是复杂的问题越要具体分析。委员们表示,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中,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专业的经济术语被“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大家听,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并能引发共鸣和思考,由此碰撞出新的火花。
一个个看似微小却充满力量的小故事,也让人真切感受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在每一个个体、经营主体迎难而上、拥抱创新的进取和智慧中,我们再次触摸到“信心”的强劲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