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药品集中采购背后的质量疑问与调研情况
药品集采制度推行以来,关于部分药品质量的争议不时出现。
今年初,一种观点引发关注:有专家担忧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使用效果下降的风险,涉及降压药、麻醉药和泻药等品种。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迅速组织专业人员前往多家医疗机构实地了解情况,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座谈交流。
调研组深入走访了上海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7家知名医院,与临床医生进行面对面沟通。
工作人员表示,此次调研是集采工作坚持公开透明原则的具体体现,旨在收集一线医护人员的真实反馈。
除了详细了解药品在临床使用中的实际表现外,还调取了大量诊疗数据和用药记录。
同时,调研组也向院方详细介绍了集采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措施。
02
不同类型药品的实际使用情况分析
针对外界关心的几类具体药品质量问题,调研人员进行了专项了解。
在降压药方面,部分患者反映氨氯地平仿制药疗效似乎不如原研药。
但瑞金医院的一项对比研究表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时,国产仿制药与进口原研药都能达到良好效果,且安全性相当。
这份研究已经通过正规渠道公开发表,为评价药物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对于质疑麻醉药效的说法,多家医院提供的手术数据显示,集采前后各类麻醉药物用量没有明显变化。
瑞金医院特地对丙泊酚乳状注射液做了回顾性研究,发现全身麻醉过程中国产药和进口药的平均用量基本相同。
不过,在诱导期这一关键阶段,仿制药用量略有增加,还需继续观察收集更多案例。
至于肠道准备用药,目前使用的主要是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
有意思的是,这种药品刚刚完成集采,还未正式投入临床使用。
几家医院均表示,近年来一直使用国产品种做肠镜准备,从未遇到所谓“泻药不泻”的情况。
各医院也都按规上报了个别不良反应案例,这些信息为后续监测提供了参考。
03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长效机制
自2015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制度,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这项工作的核心在于将原来的"仿标准"提升到"仿原研"的新高度,确保仿制药品能达到与进口原研药相同的水平。
技术审评标准上采用了国际通行做法,按照ICH规定的要求对药学、非临床、临床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估。
值得关注的是,参比制剂必须选用原研药作为对照样本,杜绝了以仿制药为参照物的情况。
这种严格的评价体系获得了国际认可,有力提升了我国仿制药的整体质量。
评价只是起点,监管贯穿始终。
药品获得批文后依然面临严格监督,任何生产工艺的改动都必须重新申报审批。
监管部门还会定期公布检查结果,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这种常态化监管模式,从根本上保障了药品的安全有效。
04
原研药与仿制药并存的市场格局
有关原研药全面退出中国市场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
统计显示,中国市场对原研药企业仍具有巨大吸引力,在历次医保目录谈判中,近半数入选西药均为进口品种。
即便在竞争激烈的集采项目中,也有多种原研药成功中标。
根据现行政策,医疗机构可以在完成协议采购量的基础上,自主选择继续使用原研药。
例如瑞金医院就采取了双轨制管理模式,同时配备集采药品和对应的原研药品。
仅降压药一项,就储备了18种原研药品供临床选用。
当然,市场上也有部分原研药主动调整经营策略,但这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
这种多样化的产品结构有利于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对大多数常见病而言,高质量的仿制药已经能够提供可靠的治疗方案;而在一些特殊疾病领域,原研药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05
集采药品质量监管与未来发展路径
确保集采药品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协作、全过程管理。
中选企业普遍反映,集采带来的销量增长可以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原因包括营销成本降低、规模化生产带来效率提升,以及原料采购议价能力增强等因素。
这为企业保持产品质量提供了必要保障。
监管部门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所有中选药品实行抽检全覆盖。
过去几年来,因质量风险被取消资格的9个产品中,既有国产药也有进口药。
相关部门已建立联动机制,一旦发现问题立即采取行动,从严处理相关企业。
为进一步加强质量监管,相关部门正在推进多项改革举措。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求企业持续公开药品质量数据;二是完善不良反应监测系统,鼓励临床医生及时报告可疑病例;三是支持开展真实世界研究,用大数据方法验证药品疗效。
这些措施有助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推荐阅读
- • 账号封禁!汪小菲宣布与张兰断绝所有关系!还质问周受资:凭什么封我号
- • 北大人民医院医生揭秘:迎着太阳闭眼10分钟真能预防近视?背后的科学原理令人震惊!
- • 美国内战揭秘: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关闭背后隐藏的黑金与媒体操控真相
- • 隐居在泰国的2名中国电诈大BOSS被摁头抓捕。
- • 小米市值破万亿,背后隐藏的成功秘诀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