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距离观演:环境戏剧的探索

文摘   2023-10-22 18:39   上海  


零距离观演、沉浸式戏剧,其实都归于“环境戏剧”。未来的“环境戏剧”大概就是“元宇宙戏剧”。           

最近看了两场演出,堪称“零距离观演”。一出是在西岸穹顶艺术中心上演的编舞家沈伟的全感官体验作品《融》,它也是第22届上海国际艺术节“ARTRA自定艺”的首个自制项目。另一出是在上生·新所的孙科别墅上演的上海现代人剧社的悬疑剧《消失在午夜》,观众跟随演员进入在这座历史建筑的各个房间及花园,走入了世纪30年代的上海。在两场演出中,观众和演员/表演者的距离都不到一米,动作、表情以及服装、化妆、道具的细节都清晰可见,甚至可以360度观看,得到了一种全新的体验。《融》尽管饱含展览、影像、现场表演三个部分,但最重要的无疑还是第三部分——舞蹈或肢体表演。舞台是超大的,也是一般舞蹈作品从未有过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外圆内方的场馆结构为艺术家提供了创作灵感和别具一格的舞台,近千平方米的超大空间被划分成60余个格子,训练有素的舞者以单人居多,也有少量双人,在格子中尽情展现肢体艺术,他们的服装、化妆极简,辅以颜料、装置、框架等,在不同格子中通过多变的造型、挥洒的色彩,给人以完全不同的视觉感受。而观众则步入这超大的表演空间,穿梭于格子之间随意观看。他们距离表演者不到一米,还可以从四面八方审视。舞者表现出的生命感、运动感,让人十分震撼。

《消失在午夜》改编自上世纪30年代作家徐訏的成名代表作《鬼恋》,讲述了“我”与“鬼”的相遇、相识、相爱的故事。而为了这部话剧的上演,孙科别墅也首次在晚间开放。昏暗的花园里,出现了一个身着旗袍、妆容精致、神情忧伤的美丽女人,向观众询问“有没有见到过他”,随后男主人公登场……演出场地随着剧情的发展不断变化,36名观众跟随3位演员在这栋老洋房的门厅、客厅、卧室、楼梯间、阳台以及花园里穿行,共同完成了一出“流动戏剧”。演员就在观众之间表演,最近的距离同样不到一米,几乎可以听到演员的呼吸声。整部作品故事扣人心弦,氛围感拉满,演员表演都可圈可点,节奏恰到好处。

有人说,这不是近年来兴起的“沉浸式戏剧”吗?如《不眠之夜》。我认为,更准确地说,这两场演出都归于“环境戏剧(环境剧场)”的大概念。“环境戏剧(环境剧场)”是美国戏剧理论家理查·谢克纳1968年提出的理论。他从戏剧的本质“演员和观众的直接交流和互动”入手,提出了新的演出方式和新的演出空间——“我们废弃舞台和观众厅而用单一的场所来代替它们,不存在任何分隔或障碍,它将成为动作的剧场”。

环境戏剧,最重要是“环境”,也就是演出场地的选择。而在上述两个演出中,环境都是非常特殊而不可复制的。西岸穹顶艺术中心造型特别,原为亚洲最大水泥厂上海水泥厂的厂房,变身艺术中心后,也成为上海工业遗存改造利用的一个成功案例。步入其中,时刻能感受到历史和现代在这里交融,也暗合《融》这部作品的名称。

孙科别墅,位于上生·新所,是当年哥伦比亚生活圈里最大的一栋住宅,由邬达克设计,同样落成于上世纪30年代,与《消失在午夜》的故事、情调非常契合。而这部戏之前在传统剧场里已有过演出,效果不错,此次主创团队选择孙科别墅推出“环境戏剧”,也是一次探索。戏随景变,情景交融,让环境戏剧带给观众更多的惊喜。

其实在谢克纳提出这个概念之前,不少戏剧家都进行了此类实践。而在中国也被不断探索和发展,近年来我国很多“实景演出”,如《印象西湖》等“印象”系列、《又见平遥》等“又见”系列,也可以归到环境戏剧(环境剧场)的一类。如今,更多的导演、艺术家涉足这个领域,突破传统“台上演戏,台下看戏”模式,强调交流和互动。

但是,环境戏剧也对演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沈伟所说的,因为可以360度无死角被观看,所以“需要舞者全神贯注、注意每个细节的完美”,即不受干扰地进行表演。在这一点上,《消失在午夜》的女主角扮演者谢辰辰,也是该剧导演,值得称道。她以精湛的表演把观众带入了戏剧情境,即便在开场之前与观众的互动中,分寸同样把握得很好,若即若离,引出了观众浓厚的兴趣。

环境戏剧理论诞生至今已超过半个世纪。在当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显示出了巨大生命力。未来的环境戏剧,可能就是元宇宙戏剧。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新民艺评高不冷 低有格

《新民晚报》的新民艺评,是上海首创力推青年文艺家和评论家的平台,同时兼具艺术导赏与普及的社会责任。

上海现代人剧社
追求艺术的活力,激发内心的渴望, 尽在现代人剧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