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遇上戏剧(二)| 新的艺术尝试,让年轻演员获得更大生存空间。

文摘   2024-05-03 13:15   上海  

转载自【周到上海】,作者【沈坤彧】



张余早年进入上海市文化局下属的艺术研究所,专业是话剧理论和话剧史。在编辑出版《佐临研究》时,他曾对这名戏剧大师做过多次深入采访。

“黄佐临就讲到,上世纪40年代的时候上海话剧的繁荣形成了一批著名导演群体,他们那些话剧导演几乎都创办过剧团。佐临先生说,一个做理论的人自己不去做戏的话,他做的理论就是空的。”受了黄佐临这句话的影响,艺术研究所成立了一个实验剧社,就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发展至今已有31年。

作为一个民营剧团,他们并不享受政府的财政拨款,所有收入都来自演出的票房。而作为“现代人”负责人的张余,目睹并亲历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这一小众艺术形式和民营演艺机构、团体在上海的发展和阻滞。

他感叹:“都说搞戏剧难,再难也总比三四十年前要好得多。无论从市场还是演员的收入上,已经都有了很大提升。”

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包括咖啡馆在内大批“小而美”的新型演艺空间雨后春笋般闪现,带动了咖啡戏剧这一艺术形式的走红,也在很大程度上为年轻演员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演艺新空间的大量出现

解决大批表演系毕业生就业难题


张余日常除了课题研究和策划演出外,还在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承担新型演艺空间发展的相关工作。因此,他比很多人更有感触。

所谓的“新空间”,即非传统剧场的演出场所。它们可以在商业中心、创意园区、仓库厂房、酒吧咖啡馆等任何空间构筑演出场地。

“到2021年底,上海已有正式授牌的演艺新空间100家,未授牌而批准演出的空间也不下数十家。而这些演艺新空间的演出方几乎都是民营演艺机构与团体,等于为民营演出包括民营音乐剧话剧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商务楼里的演艺新空间

如今在上海年均四万场演出中,近一半是在演艺新空间内完成的。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新型空间解决了大批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以咖啡戏剧为例,店家都喜欢进行这样的合作。因为咖啡馆一般晚上七八点以后生意就很少了,但演出为他们带来了第二波消费,而演员也可以通过票务获取收入,制造双赢的局面。”

而过去,因为没有这些大大小小的空间,毕业生如果要在大剧场做部戏,往往还没有正式上演就已经付出了10万、20万的租金。张余提到,

“现在大部分的新型演艺空间都不采取租金形式,而是合作形式。那么对于青年戏剧人来讲,如果一部戏演得不好,最多就是没啥演出费,不必再像以前那样支付高额的租金了。”

目前,上海共有13所大学设立表演专业,连乍听起来似乎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上海理工大学都设有表演的本科专业。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偏低,能够进入体制内少之又少。

如今各类演出空间多了,演员的演出机会也相应增多,这是毋庸置疑的。虽然这些演艺新空间的演出票价相比大剧场而言低廉得多,但积少成多,也不失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广告牌》剧组正在“一九四零”准备晚上的演出

张余也承认,目前演员单纯靠演出养活自己只能勉强为之。以“现代人”为例,他们签约了一部分演员,包括舞台技术人员,负责发放工资和缴纳社保,同时也支付演出费。

但剧社的大部分演出都是采取项目签约,“比如一部戏要演30场,那么30场一签,这个也是最常见的情况。”张余透露,大部分演员现在都从事两份职业,“比如说我白天是台词老师,或者在其他艺术教育培训部门工作,晚上再来演戏。”

这跟国外差不多,“现代人”曾带着中文版《捕鼠器》到伦敦圣马丁剧院演出的时候,也问了那些常年驻演的话剧演员的收入情况。“他们也是平时有一份全职工作,有的可能是律师,有的是老师,然后晚上到圣马丁剧院演出,话剧演员大部分都还是兼职的,和音乐剧不太一样,”他说。




年轻演员多经受演艺小空间戏剧的打磨

有助于日后在大剧场的发挥


与此同时,在小空间演出所受到的打磨,也会促使年轻的戏剧人更迅速地成长,不少演员通过在小空间里不断做戏,一路做到了大剧场。


《广告牌》主演都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

这次担纲《广告牌》主演的三名演员,都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咖啡戏剧的呈现方式相对来说不那么僵化,而且因为是近距离面对观众的表演,实际上压力更大。”张余说,“因为演员在舞台上是看不清楚观众的,但是在咖啡馆里表演稍微有一点差错的话,观众马上就会看到,毕竟距离近。所以实际上对于演员的考验,并不比在大剧场小。但这样的锻炼也能使他们更快成长,当你在小型空间里演了几十场,甚至上百场之后,再到大剧场的舞台上,整个表现的方式就会比较流畅。而如果刚出校园就在大剧场演出的话,肢体语言往往就会比较僵。”

和张余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刚投身戏剧领域时的观众构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今的剧迷更年轻,并且以女性为主。

“现在普遍都是95、00后的年轻观众,其中70%是女性,她们通常和自己的闺蜜一起去看,而且往往更有参与感。”张余说,

“我们20年前演咖啡戏剧的时候,虽然观众跟演员也是零距离,但当时演员表演的时候如果跟观众互动,观众往往会尴尬地进行回避。现在完全不一样了,如果演员尝试跟观众互动,观众的话有时候比演员还多,起劲得不得了。”

他觉得,让年轻演员参与咖啡戏剧,更容易跟同一年龄层次的观众产生良性互动。观众享受到了在大剧场无法获得的参与感,反应也会更热烈,多经历一些这样的表演会为他们的成长带来进步。”


作者:沈坤彧

编辑:沈坤彧

来源:周到

图片来源:沈坤彧;受访者供图


上海现代人剧社
追求艺术的活力,激发内心的渴望, 尽在现代人剧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