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商的老家谱丨中国酱油之乡的“前世今生”

时事   2024-10-22 17:20   湖南  


开栏的话:

湘潭曾经被人称为“金湘潭”“小南京”,总市繁华、物阜民丰,商贾云集、流金淌银。第四届潭商大会开幕在即,为宣传湘潭悠久的商业文化,展现湘潭深厚的商业传统,找回湘潭骄傲的商业自信,湘潭市广播电视台特推出《潭商的老家谱》微信专栏,撷取历史上几位潭商巨擘作为代表,讲述他们成就湘潭商业辉煌的传奇故事。昔人不远,读罢仍令人心生向往。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鲜香,诸般滋味交织,共同构筑了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而咸,作为五味之首,更是家常餐桌上的灵魂所在。在这五味杂陈的调味世界里,酱油,以其独特韵味,穿越历史长河,披荆斩棘,成为了平凡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作为湖南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产品,龙牌酱油在岁月的长河中,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沧桑,成为无数湘潭人代代相传的家乡记忆。千年酱食,调百味人生,湘潭酱香飘逸,终三百年不绝,离不开三位开山鼻祖。


龚庆祥:制酱肇始 立色香味三绝标准


湘潭成为中国酱油之乡,带着某种历史的偶然与必然。1757年,清政府确定广州“一口通商”,不想成就了湘潭的繁荣,湘江成为沟通岭南、岭北、两湖乃至南北中国的重要内河航道,南来北往的客流在这里交汇。湘潭地处北纬28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盛夏高温,冬季寒冷,春夏交替之际,梅雨时节,湿热易发霉,加之石嘴垴潭深水净,水质晶莹十分适宜酱油的酿造。


清初江苏吴县人就已经在湘潭经营酒酱业,如蔡扬宗伯母一族,但不成规模。乾隆初年(1740年),“敢为天下先”的湘潭商人龚裴然集资铜钱三千串在十一总老街创办龚庆祥斋酒酱作坊,年酿酱油40缸,主产元滴油,开启了湘潭制酱业先河。立店之初,龚裴然就立下了湘潭酱油“汁浓郁,色乌红,香温馨”的“色香味三绝”的标准。“春制曲,夏制胚,秋晒油,冬酿香,日晒夜露”,自然的味道,经过时间的沉淀而更加浓郁,因货色精纯,质量特优,湘潭酱油获得湖南名流袁树勋、谭钟麟等称许,声名鹊起。清代著名诗人、画家、书法家何绍基对湘潭酱油更是情有独钟,走到哪里就把湘潭酱油带到哪里,“不得其酱不食”,并且写下“三餐人永寿,一滴味无穷”的湘潭酱油经典“广告语”。1805年,当龚庆祥改为专业酱油时,湘潭酱园已经有10多家,此外还有专门从事零售的酱货店20多家,成立了行业协会“明德堂”,设堂议事,酱业一时繁盛。龚庆祥历经140多年,获利颇丰,但后来因为后继无人,在民国十六年(1927年)顶归裕丰承开。


子楚南来 丝绸跨界酿酱油



湘潭从明末开始,便是闻名遐迩的靛市,商人们从吴地贩运吴丝苏布顺江而上,返程往往从湘潭收购土靛,销往染料需求旺盛的苏浙,浙江湖州南浔商人吴子楚正是其中的一员。咸丰元年(1850年),吴子楚来湘潭贩运丝绸,见湘潭酱油鲜美,获利丰厚,其利远大于长途贩运丝绸所得,便回乡筹得银圆三百余元,将全部资金投入,在十三总新梁街开设吴元泰酱园,前店后厂,生产酱油,兼制酱菜。吴子楚头脑灵活颇善经营,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改进酿造工艺和配料比例,将淮扬菜系口味融入酱油酿造中,开发出原汁酱油。生产中,明确浸籽、蒸煮、拦料、酵踩缸、晒坯、取油七道工序,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生产的原汁酱油色美味鲜、香味浓郁,久贮无浑油、无沉淀,产品走俏,一时声名大振。其生产的“龙牌酱油”、紫油姜、紫油萝卜被誉为湘潭酱食“三绝”。到清末民初,“吴元泰”先后在长沙、汉口和湘潭本地设立了五个分号,资本达10万银圆,年酿龙牌酱油700余缸。



龙凤相争 香飘天下


20年后(1870年),吴子楚的同乡吴凤来也来到湘潭经营酱业,在十六总乾元宫(后街)创办吴恒泰酱园。作为后来者,如何站稳脚跟,两家经营各有特色。“吴元泰”声誉既隆,竭力守成,稳扎稳打,每有积利,就汇回原籍,购置田产和桑园,而“吴恒泰”后起,急欲扩大影响,争夺市场,吴凤来经事豁达,管理有方,日渐兴隆,终于与“吴元泰”并驾齐驱。“吴元泰”传四代,“吴恒泰”传五代,都历时百余年。


杨大丰是湘潭酱园业的后起之秀。杨大丰由湘潭人杨禹民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创办,酱坪在十七总鄢家巷,由于经营得法,业务又拓展至大码头、十八总和长法社坛街。


湘潭各酱园制作的酱油,选料、加工乃至储具都十分讲究。主料采用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澧河黑口豆、荆河黄口豆和上河(湘江上游)所产的鹅公豆,在这些地方设庄采购;辅料食盐专用福建产结晶盐;胚缸则用体薄传热快、久储不变质的苏缸。生产时,经30多道工序,各个环节均严格操作。特别是在发酵期间,适时专人守护,经天然发酵一年,绝不减少一天。



民国时期,湘潭酱园隆隆日上,最盛时期约30家酱厂鳞次栉比遍布江岸,无论是产量、质量还是规模,均是中南五省之首。各家先后注册商标,吴元泰标龙牌,吴恒泰标凤牌,杨大丰标狮牌,协和公标虎牌。1915年,龙牌酱油与贵州“茅台酒”一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奖”的荣誉。自巴拿马载誉归来,龙牌酱油迅速名扬四海。清末民初,吴元泰、吴恒泰、杨大丰先后都在长沙、汉口设立分号,就地酿造,拓展外埠市场。

抗日战争期间,常德20家酱园中,湘潭帮占其半;衡阳酱食业8家,湘潭帮占有7家。湘潭酿酱技师在他乡酱园担任“把总”的更是不乏其人。后历经战火,几度沉浮。1944年6月第四次长沙会战后,日寇大举入侵湘潭,湘潭酱园几近全毁。抗战胜利后,幸存的酱园得以复业,手艺人也从鼎盛时期的千人锐减到53人。正是这53人,将制酱工艺深埋于心,留住龙牌的火种,为日后复兴积蓄力量。

1949年后,有26户大小酱园分别并入吴元泰和吴恒泰,经过分合,吴元泰作坊成为第一制酱厂,十三总分号成为元泰酱货食品店,吴恒泰作坊成为第三制酱厂,十五总分号改为萃香园酱货店。龙牌酱油先后走过了家庭作坊、公私合营、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多种改制历程,虽经历改革巨变,却历久弥新。

1966年,龙牌酱油作为湘潭最早一批出口商品,远销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1979年,龙牌酱油注册商标,是新中国首批注册商标之一;1993年,被评为“中华老字号”,后又两次被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因龙牌酱油,2020年湘潭市被中国调味品协会授予“中国酱油之乡”……

今天,在龙牌酱油博物馆,摆放着三口已有近两百年历史的酱缸,从1850年创立吴元泰这块金字招牌开始,里面盛满的是延续了百余年的浓郁酱香。如今,300年的龙牌酱油和2000多年湘菜的完美融合,成为越来越多国人难以忘怀的味道。



资料提供:龙牌酱油博物馆

文章整理:魏飒涤

编辑:梓瑶

终审:刘勇 许晴 石顺清

湘潭交通广播
FM1042湘潭交通广播官方互动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