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一本名为《Paradise and Iron》的科幻小说中,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岛上,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是智能汽车,它们只要喊出语音指令,就能从家门口到目的地,不仅能够自动避障,还能在车上工作、看医生等等。
显然,人类对智能汽车的想象,近百年前就已经开始了。
这样一台会“智驾”的汽车,谁不向往呢?
而今,随着理想“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全球首家全量推送,这一切似乎都不再是“想象”,也让科幻真正走进现实,慢慢改变我们的用车、出行方式。
在功夫汽车看来,伴随端到端+VLM 智驾在 OTA6.5上实现了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能力的真正落地,将打破用户过去智驾不好用的“惯性思维”,让消费者真正认识到——智驾不再是“非必要选择”,而是出行生活的“最优解”。同时,端到端+VLM不仅刷新了我们对于理想智能驾驶的过往印象,更让我们对理想智驾的发展速度有了具象化的认知。
当我们置身于理想车内,也将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理解何为“无智驾,不买车”,更让外界对智驾产生无限延伸的遐想空间。
从“后进生”逆袭“尖子生”:
行业首创,全球首家!
事实上,理想在2021年才开始自研智能驾驶,比蔚来、小鹏都晚一些。
但理想目前在智驾领域的进度,犹如从一位“后进生”,一跃成为“尖子生”。
逆袭的戏码,总会让人倍感热血沸腾。
或许有人也想问,理想是怎么做到的?理想的端到端+VLM全新一代双系统智能驾驶技术架构,到底有何优势?
而这,就不得不说到理想端到端+VLM这套双系统智能驾驶技术架构的应用优势。
众所周知,端到端的意义在于,它让智能驾驶研发进入了 AI 时代——不再依赖大量人工编程,只要用更多数据训练模型,系统就会不断变强,驾驶表现宛如老司机。
但各家车企的“端到端”,亦有区别。
目前,车圈唯有两家车企的端到端是 One-Model。即输入是传感器,输出是行驶轨迹,全部由一个模型实现。
这两家车企,一家是特斯拉,另一家就是理想,其他整车厂都只是在某个环节实现端到端。
相比于其他车企仅在某个环节实现端到端,理想和特斯拉的端到端,效率明显更高,能够真正做到像人一样驾驶。
同时,也不同于特斯拉一体化大模型的思路,理想的双系统是一个开创性的方案。
VLM 模型是一种视觉语言模型,理想是第一个将视觉语言模型成功部署在车端芯片的厂商,使自动驾驶具备了应对未知场景的逻辑思考能力。
简单举个例子,能够生成行驶轨迹的端到端模型,完全具备通过收费站的能力,但它在面对收费站时,并不是很清楚自己应该走哪条道,最后只能随便挑一条来走。
而加入VLM 模型,则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物理世界的复杂交通环境和中文语义,可以清楚地分辨 ETC 车道和人工车道,并辅助端到端模型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套设计,也在当前车端算力有限条件下,兼顾了“高上限”和“安全兜底”的两大优势,解决了安全、导航、法规和舒适等方面的自动驾驶业内难题。
说到这,大家也能够理解理想端到端+VLM这套双系统技术架构在行业内的领先优势。
或许有些人就更疑惑了,这套“端到端+VLM”智驾系统,理想到底是怎么研发出来的?
对此,理想汽车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郎咸朋博士也透露了一些技术架构背后的“内部秘密”。
这主要得益于两个因素,一个是阶梯式研发流程。
据功夫汽车了解,理想秉持交付一代、研发一代、预研一代的研发思路,所以能够快速实现从无图NOA到端到端+VLM的切换,且兼顾质量。
另一个则是在开发和运用中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技术的快速革新。
大家都知道,智驾其中尤为耗时耗力的环节便是路试。而理想,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验证测试,用重建、生成技术取代了人工的测试,减少了时间和人力,测试效果也更好。
譬如,重建技术能够快速重建几百公里的场景,包括各种天气路况下的场景,这些场景通过人类驾驶未必能够获取。
不到4个月,理想的端到端模型迭代了超过 30 个版本,MPI平均接管里程提升了3.5倍,体验大幅提升。迭代速度最快时,理想做到了平均2-3天迭代一版模型。数据增长带来能力增长,能力增长带来用户体验增长。
基于如此高效的迭代能力,理想又在端到端+VLM基础上,升级出车位到车位智能驾驶。
对比其他家智驾进度,虽然也都发布了类似车位到车位功能,但仍然都处于内测阶段,并未有具体推送日期。
唯有理想,正式全量推送。
同时,还新增了行业唯一VLM 识别ETC 自主通行。
对比智驾领域第一梯队的竞品来看,均无此能力,部分竞品的Al代驾模式也需要依赖学习过程。
还有诸如限时公交车道行驶、潮汐可变车道行驶等功能,也是理想智驾独有。
可以看到,从后端的技术架构,再到前端的落地功能,理想已然是当之无愧的车圈智驾“尖子生”。
高阶智驾“模范生”:
让智驾成为“享受”
更成为中国家庭的“刚需”!
当然,喊口号,起高调,谁都会。
真的想要做高阶智驾引领者、普及者,切实在高阶智驾普及战、遭遇战中脱颖而出,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从“行业首创”的端到端+VLM,再到“全球首家”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智驾,理想已然在智驾这张“牌桌”上占据了领先优势。
接下来,如何让用户从“能用”到“爱用”,也是所有车企一直以来面临的灵魂拷问。
截至11月底,理想智能驾驶总里程突破 26.7亿公里,总用户量超过百万人。
其中,理想用户的 NOA 总里程突破14.4亿公里,NOA 里程占智驾总里程近 90%。
对比友商来看,国内智驾用户最多的车企,其智驾累计里程,目前仅在9.3亿公里左右。
显然,无论是用户数,还是使用量,理想都做到行业领先。
在此之外,理想的智驾用户增长量尤为迅猛。
相比半年前,理想NOA 试驾占比已经增长了接近3倍,65%的进店用户都会试驾体验 NOA,并且都会体验在城市里的表现。
销量上,目前30万以上车型的 AD Max 销售占比 70%,40 万以上的车型中,AD Max 的销售占比已经达到80%。相比今年初,AD Max 的销量占比涨幅达到 34%。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的智驾用户增长速度在所有车企中,也是最快的。
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技术并不是中性的,而是负载着价值的,而技术的价值始终是人赋予它的。
从“能用”,到“爱用”,再到“放心用”,理想的智驾已然经过用户和市场的双重验证,正在给日常用车生活带来全新的价值。
由此,理想正在让智驾成为“享受”,更成为中国家庭的“刚需”。
在智能驾驶领域,理想有用户,有技术,更有底气。
着眼未来,这位高阶智驾“模范生”,将完全扭转过去普遍用户认为“智驾不好用”的“惯性思维”,真正认识到“智驾能力”与“产品力”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更能够让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入下一个快车道。
功夫拍案
新能源汽车时代潮流已经势不可挡,在这样波澜壮阔的时代里,如果说电动化成为了所有车企转型的第一步,那么智能化变革必然会成为大家“排名次”的关键。
各车企纷纷拿出自己的杀手锏,以求在智能化尤其是智能驾驶方面拔得头筹。
科学家法拉第说过:“一旦科学插上想象的翅膀,它就能赢得胜利。”
理想率先以技术落地想象,带来“科幻般”的智驾体验。
对于理想来说,从“行业首创”的端到端+VLM,再到“全球首家”全量推送车位到车位智驾只是其通向未来的第一步。
在这场智驾“技术战”中,理想正式进入 Al大模型时代,更用自身的理念和领先的技术影响行业,进而带领着、影响高阶智驾行业的进步。
理想,已然造就理想中的智驾。
转载内容如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