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产业观察组
2024年,高校迎来了史上最大规模的专业调整。
根据教育部日前公布的信息:今年全国高校已经撤销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专业布点1670个,调整力度空前。
新闻、会计、建筑、土木、日语、德言、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专业均遭受波及。尤其是曾经专业领域的王者“建筑”和“土木”,如今也危在旦夕。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根据教育部等五部门去年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文件:到2025年,将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的学科专业布点。
目前,全国本科高校共1308所,本科专业包括12个门类、93个专业类、816种专业,全国本科专业布点数6.2万个。照此计算,2024年到2025年两年间将有1.24万个专业遭受调整。
一场专业大洗牌开始了!
许多专业之所以被裁,是因为它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实际上,纵观过去30年形成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全部跟经济形势紧密相关。
90年代之所以出现会计热,是因为当时出现了创业潮,企业的数量迅速膨胀,每家企业都要做账。00年代之所以出现英语热,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国际贸易空前高涨。而后出现的土木热,则是房地产和城镇化的两重历史机遇。紧接着金融和互联网大热,无数莘莘学子前赴后继,催生了无尽的财富神话。
不过,花无百日红,产业风口一直在变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专业逐渐显露出与时代脱节的问题。于是,这些曾经的王牌专业日渐式微,开始走向崩塌。
但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并且被视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这一战略指引下,我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
然而,当前相关人才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例如,人工智能人才缺口已超过500万;大数据人才缺口将高达230万人;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达103万;低空经济催生无人机操控员100万人才缺口……
另一方面,传统高校在培养尖端人才方面存在较大的局限:传统学科体系的供给侧改革不充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模式和周期比较滞后,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适配;产教融合错位,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高校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培养体系不完善……难以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国家战略需求叠加传统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足,新型研究型大学便应运而生。
目前,我国仅有4所新型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上海科技大学、西湖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实力赶超一众985大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由于特殊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方式,新型研究型大学正成为中国培养未来顶尖科技人才、引领前沿创新的关键枢纽。
新型研究型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国际化,工程、计算机、生物等前沿应用学科为主的办学定位,目标就是培养和输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
整体而言,具备三大特点:
服务国家战略
汇聚顶尖师资力量培养顶尖科技人才
新型研究型大学往往背靠中国顶尖城市,获得强大的财政支持力度。在充足经费的保障下,新型研究型大学的的师资力量往往相当雄厚。
例如,南方科技大学现有国内外院士61名,90%以上的教师都有海外工作经验。有业内人士评价,这已经达到“中上等985标准的配备”。上海科技大学的659位教授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0位两院院士,以及10位国外院士。
瞄准区域需求
重点建设前沿交叉学科,全面服务新质生产力
新型研究型大学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建好建强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设置“小而精”,基本集中在生物、化学、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理工学科,并且十分强调学科的交叉性和应用性。
不仅如此,这些专业的设置与城市产业结构布局紧密关联。
以深圳为例,作为有效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阵地,“20+8”产业集群是深圳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而深理工首批设立的7个学科交叉专业学院,即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控制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药学院以及算力微电子学院,恰好与“20+8”产业集群高度契合,全面服务城市新质生产力发展。
突出就业导向
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的创新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新型研究型大学创新教学模式,深入推动“产教融合、科教融汇”。
例如深圳理工,学校实行每周4天上课、1天进实验室的新教学模式。首批本科学生,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大类招生。大二根据兴趣爱好确定专业,大三自主选择“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分轨培养,大四开展科研实践、产业实习、创新创业的模式。
这种分轨培养模式能为科技强国建设输送多样化的尖端人才。
背靠顶尖城市,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前沿的专业设置、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新型研究型大学正崛起为中国高校的“新一极”。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迅速崛起,令传统高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方面,新型研究型大学大受追捧,将令传统高校在争夺优质生源上遭遇强劲对手;另一方面,新兴研究型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培养也将倒逼传统高校调整办学模式、持续优化学科专业。
实际上,为了能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近年来,传统高校在专业设置也上不断进行调整和创新。
然而,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存在“一哄而上”追热门的行为,不顾自身实际抢着开设热门专业,不仅没有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还导致相关行业人才供大于求,甚至出现热门专业“冷就业”的困境,最终伤害的是毕业生。
例如,近几年,增设人工智能专业的高校之中,既有综合性高校,又有财经、师范、文科等类型高校,甚至不少是原先一般的地方二三本院校。
而人工智能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门槛并不低,师资有没有保障,有没有相关专业支撑,实验室建设是否跟得上,培养方案是否明晰……无论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研究性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高校的专业“内功”必须过关,不宜大干快上。
为了能够帮助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更加科学、合理的增设专业,前瞻产业研究院特此成立了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通过26年深耕产业研究以及连续多年发布高考志愿填报全解析报告的经验,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能够帮助各大高校在增设专业方面提供更加合理、科学、精准的建议,帮助持续优化学科专业,提升高校和广大学子竞争力。
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认为高校增设新专业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量:
一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国家战略急需的适配度。主要是深化“四新”建设,分别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二是,提高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专业建设与区域发展的适配度。今年年初,教育部在黑龙江、浙江、河南、重庆、陕西等省市开展了高校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匹配度评估,明年将进一步扩大范围。
三是,提高本科专业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的适配度。将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内涵建设,有针对性地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各专业知识图谱、能力图谱,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新形势下,前瞻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所将围绕8大核心要点帮助高校优化和增设专业,帮助高校制定科学严谨的高校学科专业规划报告:
我们不仅关注规划的制定,更注重规划的实施和效果。通过深入分析高校的比较优势、地方产业布局和国家发展战略,我们为地方高校提供最优的触达路径,确保专业设置既符合高校实际,又能有效提升高校竞争力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前瞻产业研究院愿与各大高校携手合作,共同开启人才培养的新篇章,为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制造业强国战略贡献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在专业智库的引领下,新型大学和新型专业能够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前瞻经济学人APP 产业观察组
*封面配图来源于摄图网
更多行业研究分析详见:
【1】《2024-2029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2】《2024-2029年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产业研究院
同时前瞻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新赛道研究、投资可行性研究、产业规划、园区规划、产业招商、产业图谱、产业大数据、智慧招商系统、行业地位证明、IPO咨询/募投可研、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等解决方案。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度报告等任何公开信息披露中引用本篇文章内容,需要获取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正规授权。
参考资料:
【1】《王湘蓉 孙传爱: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上亟待解决的五大问题 》,光明社教育家
【2】《高校专业进入空前“大洗牌”,上万布点被撤销》, 经济观察网
更多分享
前瞻26年走在产业最前沿
-部分研究成果展示-
-智库专家评审过会现场-
-荣誉资质-
前瞻产业研究院
SINCE 1998
FORWARD
股票代码:839599
前瞻产业研究院于1998年在北京清华园成立。26年来,前瞻始终坚持两翼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宏观研究+技术洞察+自研大数据”为可持续发展先行之翼,以“智库专家+平台资源"为落地性发展后固之翼,致力于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提供一体化的产业发展咨询服务。
FORWARD
更懂产业的科技型决策智库
FORWARD.
欢迎各种咨询→
产业咨询
400-639-9936
研究咨询
400-068-7188
决策·投资,一定要有前瞻的眼光
FORWORD, FOR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