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与刘过的少年游,谁更洒脱: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文摘   2024-10-18 06:30   湖北  

一阕宋词,宫商角徵羽,演绎一段长安少年游。

少年游,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可曾千里暮云射大雕?

少年游,新丰美酒十千,多年过后再重逢,可曾相逢意气为君饮?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翩翩少年郎,故地再重游,可还似当年那般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撸灰飞烟灭?

夕阳斜,云霞收,暮云归,子规啼,少年游,一声叹,几多感慨,几多愁。

北宋的柳永与南宋的刘过,都在人生暮年回忆起意气风华的少年游,柳永写下《少年游》: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刘过写下《唐多令》: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一场少年游,究竟谁更洒脱呢?


01 柳永《少年游》:叹浮生如梦

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

宋.柳永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那个流连在烟花柳巷的才子词人,那个怀才不遇的白衣卿相,那个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音乐天才,踏浪归来时,于长安古道上策马啸西风,那一刻,他也会沉思:自己可还是曾经的少年呢?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柳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并立志为官一方、造福于民、有功于社稷。然而现实太过残酷,等那个风流倜傥的少年兴致勃勃奔赴京都赶考时,命运回馈给他的竟然是连续四次落榜。随后,他抱着一句“奉旨填词”流连于歌楼酒馆之间,以填词为生。

这首《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深刻地反映了他在人生不同阶段的感慨与心境。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夕阳鸟外,秋风原上,目断四天垂。”

长安古道,本应是繁华之地,可柳永却以“马迟迟”来表现自己的迟缓与踌躇。高柳上的乱蝉嘶鸣,更增添了一种聒噪与不安。夕阳在远方渐渐西沉,秋风在原野上吹拂,极目远望,天空四垂,一片苍茫。

如此这般凄凉、孤寂的氛围,也映衬出柳永内心的迷茫与失落。他一生追求功名,却屡屡受挫,此时走在长安古道上,看着这萧索的景象,心中的落寞可想而知。

“归云一去无踪迹,何处是前期?”

漂浮的云朵一去不返,没有踪迹可寻,就如同柳永对仕途的追求,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他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哪里。

“狎兴生疏,酒徒萧索,不似少年时。”

曾经的柳永,纵情于游乐,与歌姬酒友一起肆意狂欢。但如今,那种兴致已经变得生疏,酒友们也渐渐散去,不再像少年时那样轻狂不羁。这反映出柳永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经历的丰富,心态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感慨时光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不似少年时,是历经沧桑的悲凉,亦是人生无奈的深深叹息。柳永的一生在追求功名与享受世俗欢乐之间徘徊,到了晚年,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首词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

纵是悲凉也是情,重游古道,何曾还是少年游呢?

02 刘过《唐多令》:叹山河破碎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宋.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不。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是南宋词人刘过的作品。

刘过(1154~1206)是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他的一生也颇为坎坷,四次应举不中,最终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彼时,南宋政权风雨飘摇,刘过虽然怀才不遇,屡试不第,但他以陆游、辛弃疾、陈亮等人为楷模,力主抗金,以恢复中原为志。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登上武昌安远楼,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词。词风豪放而不失悲婉,不仅仅是对自己的身世之叹,更是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英雄豪杰的向往。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开篇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已经深秋了,芦叶落满汀洲,水位下降,浅浅流过沙滩,一种萧瑟、冷清的氛围展现在眼前。

“二十年重过南楼”,点出时间的跨度,暗示了二十年间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沧桑变化。

“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作者用停船时的匆忙与慌乱,映衬出时光匆匆逝去的现实,流露出作者的漂泊之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悠悠二十载,重游故地,自然而然地思念着故人、故乡。可故人即使在,也已经换了容颜,毕竟已是物是人非。

“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于是,爱国之情萦绕于心的作者将个人的愁绪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毕竟江山易主,中原未收,这一隐患始终在心头。远望汀州,浩浩江水早已收敛了磅礴的气势,化作涓涓细流平缓的流过沙滩。如果此时再像少年时那样,载酒乘船,还会有曾经的恣意飞扬吗?

江山不复,年华不在,那一杯香醇的桂花酒,也已经变了味道。少年时的豪情壮志,与如今的落魄,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既有惆怅,也有无奈。

桂花酿酒,游船画舫,早已不似少年游。


柳月青
读一首诗,读一阙词,品味诗词独有的韵味之美,做一个“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