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揭秘被课本删掉的真实含义

文摘   2024-10-27 07:32   湖北  

在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中,寓言故事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不仅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守株待兔》这则古老的寓言,以其简洁明快的叙述方式,穿越千年的时光,至今仍能触动人心,引发我们对生活、对努力的深刻思考。

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小学课本里学到的道理是: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它还有更深一层的道理,而这个道理正是在被课本删除的最后一句话里体现出来的。


出处

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小学我们学到的版本,原文只有寥寥数字: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宋国的一位农夫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一只因奔跑过急而撞死在树根上的兔子。这突如其来的“收获”让农夫喜出望外,他意识到这是一条轻松获取食物的捷径。于是,农夫放弃了日常的耕作,转而每天守在树根旁,幻想着能再次捡到撞死的兔子。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农田荒芜了,庄稼枯萎了,而那只“幸运”的兔子再也没有出现。最终,农夫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兔子,反而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

课文中学到的道理

这个故事总结出来的道理就是:

1.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机遇是偶然的,不可复制,更不能成为依赖。

农夫因为一次意外的收获便放弃了辛勤的劳作,最终导致了生活的困顿,这正是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一道理的生动诠释。

2.勤劳与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没有一劳永逸的捷径可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持续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农夫若能继续耕耘,或许能够收获更多实实在在的粮食,而非虚幻的兔子。这正如我们在学习、工作、乃至人生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脚踏实地,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收获真正的成功与幸福。

更深一层道理

下面我们来说说被语文课本中删除的最后一句话: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书中所说的韩非子。

韩非是战国末期韩国人,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在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儒家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道家认为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守雌守柔,以柔克刚。墨家则提出“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侵略战争,支持正义战争。法家则主张以法治国,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由此可知,法家的著名代表人物韩非子是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诫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能一味遵循先王旧制和经验,要有积极主动、与时俱进的治理理念,这也正是法家变法的核心思想。

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民情世态日新月异,身为一国之君,若一味沉溺于往昔之章法,不求变通,恰似农夫守定枯株,妄图再获兔之奇迹,岂非谬哉?

当世之治,非固守陈规,而应秉持开放的心态,广纳百川之智慧,以先王之政为基,融合时代之需,方能铸就盛世之景。如此,则民心悦服,国家昌盛,犹若春日之花开,绚烂多彩,生机勃勃。




柳月青
读一首诗,读一阙词,品味诗词独有的韵味之美,做一个“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