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赞牡丹花?此诗一出直接封神,奠定了牡丹国花的地位

文摘   2024-10-25 06:00   湖北  


牡丹,中国十大名花之一,被誉为是国色天香的花卉,自南北朝开始,便作为观赏植物栽培,由此也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竞相赞颂的对象。

若要论及如何精妙绝伦地夸赞牡丹之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一诗,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它以简练而深邃的笔触,将牡丹的绝代风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仅凭这一首诗,便能奠定了牡丹“国花”的地位,道尽世间对牡丹的所有赞誉。


整首诗是这样的:

赏牡丹

唐.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在诗中,没有一句提到牡丹如何娇艳绚丽,而是巧借芍药、芙蕖映衬出牡丹的国色天香。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刘禹锡以对比开篇,先言芍药之妖艳却失之于格调,再道荷花之清雅却少了些情感韵味,两相映衬之下,自然引出主角——牡丹。这不仅仅是对花卉的品评,更是诗人对人生境界的一种深刻体悟,暗示着真正的美丽与高雅,需兼具外在的艳丽与内在的深情,方能触动人心。

“唯有牡丹真国色”

这一句,是整首诗的灵魂所在。

牡丹之所以被冠以“国色”之名,不仅在于其花朵硕大、色泽丰富、形态各异,更在于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与民族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牡丹象征着富贵、吉祥、繁荣与昌盛,是国泰民安、盛世太平的象征。刘禹锡此句,既是对牡丹自然之美的直接赞美,也是对当时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的间接颂扬,情感饱满,意境深远。

“花开时节动京城”

此句则是将牡丹的盛况推向了高潮。

牡丹花开,不仅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平民百姓争相观赏,更让整个京城为之轰动,仿佛一夜之间,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这朵朵盛开的牡丹之上。这里的“动”,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移动,更是心灵与情感的共鸣,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牡丹花海中找到了共鸣点,共同编织了一幅盛世繁华的画卷。

我们再结合诗人刘禹锡来解读一下这首对牡丹花高度赞誉的诗。

刘禹锡(772~842),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字梦得,因其诗大多自然流畅、简练爽利,具有一种空旷开阔的时间感和空间感,故而后人送给他的称号是“诗豪”。

比如他在被贬朗州期间,写下的《秋词》,在他笔下,秋天不再缠绵悱恻,而是“晴空一鹤排云,便引诗情到碧霄”。历经世间沧桑后,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甚至到了64岁时,再见白居易,他依然可以乐观的吟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这些诗都体现了他的乐观、“豪气”的性格。而这首牡丹诗,虽是直接赞美牡丹咏物诗,却也能窥出刘禹锡积极向上的心态。

诗中告诉我们,真正的美丽,不仅仅是外在的光鲜亮丽,更在于内在的品格与气质。牡丹之所以能“动京城”,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它教会我们,在追求个人成长与成功的过程中,应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做到内外兼修,方能成为真正的“国色天香”。

同时,诗人在突出牡丹姿色的同时,没有忘记对芍药、荷花美好一面的赞誉。当年吟出“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时,他带着物是人非的感慨,此时吟出“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则是心悦诚服的赞美。他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感受美的心灵,在坎坷的人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牡丹”。

总之,刘禹锡的《赏牡丹》不仅是一首赞美牡丹之美的诗篇,更是一首富含哲理与人生智慧的佳作。

它让我们在欣赏牡丹之美的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以更加宽广的胸怀和深邃的目光去看待生活,去感悟人生。正如诗中所言,唯有牡丹真国色,它不仅动摇了京城,更触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灵深处,成为永恒的经典。


柳月青
读一首诗,读一阙词,品味诗词独有的韵味之美,做一个“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