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1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志愿者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无论是桶边督导,还是入户宣传,亦或是培训宣讲,处处都能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近年来,宁波市持续完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体系,注册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者人数已经超过28万。在这庞大的志愿者群体里,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志愿服务团队。宁波市积极挖掘并培育这些团队,致力于推动优秀团队将志愿服务项目化,让优秀项目走向品牌化。
接下来,我们也将通过#宁波“阿拉分类”志愿服务品牌#系列,认识宁波本地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团队。
让我们一同走近
镇海九龙湖黄背包志愿者协会
听一听他们的志愿服务故事
一个个背包,走遍镇海的乡野田间、城市角落,至今鲜艳如初;一条条板凳,搬进居民家门口,用宁波方言破解了垃圾分类宣传难题。在黄背包的队伍中,志愿者们发挥各自的特长,把镇海分类故事讲得有声有色。
她叫秦红波,是镇海区最早的一批垃圾分类志愿者。“饭关赞嘞”“赞哦”……垃圾分类,秦红波有她独特的宣传方法——那就是夸夸夸!近5年来,黄背包志愿者开展小板凳分类课堂、举着标语牌“夸夸劝导”……他们在全区87个村社组建174个“夸夸分类”社群,在1332个生活垃圾投放点以有礼夸赞形式引导居民正确分类,清理积存垃圾40多吨,让群众愿意分类、乐意分类。
他叫俞茧华,是一名退休教师,也是一位垃圾分类制宝员。将易拉罐赋予新生,这就是团队变废为宝的小妙招。黄背包志愿者对接中小学四点钟课堂、学伴小组等,将可回收物再利用融入小朋友们的实践课程。5年来,课堂实现全市幼儿园、小学全覆盖,100多名垃圾分类制宝员带领3000余名小朋友改造可回收物2万余件,这些作品经过展示、交换、义卖,让更多市民看到了垃圾分类的价值。
最后一位是黄背包志愿者三代钱嘉任,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是黄背包成员,钱嘉任从4岁起就跟随参加各类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他说,他会一直做下去。垃圾分类关乎你我,人人都能说两句、人人都有小妙招。志愿者的触角深入千家万户,5年来,共整理11本群众需求册、汇编5本智囊书,多渠道反馈9大类近100个问题,不少民间智慧被政府采纳,比如2023年,在志愿者呼吁下,探索垃圾源头减量的浙江首家循环商店已正式上线。
项目实施以来,团队共吸纳1000余名志愿者参与,探索出了垃圾分类有礼宣传、有理引导、有你共建三类服务机制,走出了全领域推广普及、全周期督导评价、全过程居民自治的服务路径,主打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
在项目推动下,镇海区垃圾分类正在由新时尚转变为好习惯,人人参与基层治理也渐成共识,满城尽是黄背包。项目经验在全省学习习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重要指示精神部署会进行交流,团队获评全国母亲河绿色贡献奖,为全省唯一,相关活动获央视、新华社等媒体报道3000余次,阅读量超500万。
做好百姓身边的垃圾分类,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是受益者,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每日一分类
塑料盆属于什么垃圾?
塑料盆属于可回收物
请投放至可回收物桶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