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在京举办!聚焦住建降耗减排、垃圾资源化利用

政务   2024-12-26 17:40   浙江  



“当下,绿色低碳发展对于住房城乡建设领域乃至全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住房城乡建设行业作为最大民生领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12月20日,中国建设报社党委副书记、社长韩店在2024绿色低碳发展研讨会上说,怎样优化绿色建造产业链,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协同发展,如何有效地解决生活垃圾、园林垃圾、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问题,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怎样在绿地共享、绿道共建、行道绿化、微更新增绿等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让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生态友好,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由中国建设报社主办的此次会议以“降碳 减污 扩绿 增长”为主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双碳”战略,分享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经验做法,促进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





政府推动垃圾分类成效显著

但持续主动的全民参与仍是突出短板



“我国垃圾分类处理正在创造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中国范式,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引领地位,部分先进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已逼近发达国家水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研讨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委城市环境卫生专业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刘建国分析说,我国垃圾分类推动仍高度依赖行政力量的强力投入,过度聚焦厨余垃圾分类导致投入产出偏离市场经济规律,法律制度不断强化但基于经济杠杆的长效机制建设滞后,政府推动成效显著但社会协同多元共治局面尚未形成,持续主动的全民参与仍是制约分类成效的突出短板。他认为,未来,应在科技支撑基础上加强科学管理实现系统降本增效,在规范管理基础上实现可回收物回收转型升级与实质性“两网融合”,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垃圾分类多层级全流程智慧监管平台,构建垃圾分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推动基于责任分担原则的社会协同多元共治,保障从业者权益,以实现垃圾分类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南斌分享了北京在着力构建全域覆盖、运转高效、规范有序的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方面的主要做法:着眼“两网融合”,推进“政策融合”“场地融合”,促进“队伍融合”,强化制度体系顶层设计;着眼“便民利民”,建设低值可回收物体系,创新可回收物回收模式,畅通大件垃圾回收渠道,多渠道构建分类回收模式;着眼“常态长效”,编制布局方案,实施规范建设,加强日常管理,强化全生命周期体系建设。他表示,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抓好可回收物链条体系建设,以“便民、简化、利民”为出发点,推行一批便民回收服务事项,进一步提升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管理水平。

浙江省杭州市环境卫生和生活固废处置保障中心副主任邵金蔚分享了致力于探索基层减负新背景下垃圾分类提质增效的杭州样本。她介绍说,杭州市强化政策制度保障,精准指导基层服务,创新减负赋能管理。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垃圾分类、绿色建筑等多领域创新实践成果丰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中新天津生态城综合执法局局长茹铁虎介绍,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垃圾管理方面亮点突出,一方面,强化智慧赋能,搭建云平台,实现生活垃圾智慧管理,信息公开促居民监督、源头减量;另一方面,规划创新清运模式,建成21公里公共管网,设备国产且有知识产权,尽显垃圾气力收集系统优势。同时,生态城探索 “零站” 项目,融合先进智能地埋转运技术,特别是在坚持低碳发展、构建循环资源利用体系方面,成效显著。生态城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建设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店;开发“津生宝”小程序,打造面向居民的再生资源回收平台;建设再生资源分拣中心,补足再生资源回收分拣环节;做好存量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增量建筑垃圾智慧化监管,应用好固弃资源化处置新技术。















































分享餐厨垃圾、园林绿化垃圾处理的有效模式



在餐厨垃圾方面,宁夏银川市城市管理局环境卫生管理处主任李欢耀分享了银川市政企合作破解餐厨垃圾处理难题的有效模式。银川市通过收运体系全域覆盖、处理系统持续发⼒、投资建设持续增加、资源化产品不断研发、保障机制部门联动和协同推进、强化监管并规范餐厨垃圾回收处置,做到了风险可控,取得了政府重视、企业参与的餐厨垃圾的联动治理的实效。政府出台餐厨垃圾管理相关法规制度、经费支持、规范管理、多部门联动治理,加强餐厨垃圾源头管理,杜绝垃圾私拉乱用,保持环境持续向好。企业发挥主责,持续加大设备更新、工艺改造、技术研发、环保安全投入,并注重资源化利用,确保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在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和利用方面,住建部科技委环卫专委会委员,研究员级高工史东晓认为,规划是龙头、体系是关键、设施是重点、市场是根本,机制是保障。未来总体工作思路应以强化顶层设计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引领,以促进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以构建园林绿化垃圾收运系统建设为抓手,以园林绿化垃圾管理机制建设为保障。他建议各地摸清现状底数,强化规划引领,加快体系建设,组合处理模式,选择合理工艺,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持工作长效机制。

山东省德州市城管局副局长张维民分享了当地园林建设的经验。自 2020 年起,德州市先行先试园林绿化垃圾处置利用工作,尤其善用园林废弃物,通过特殊工艺将落叶、枯枝变为有机土壤改良剂,反哺绿地,减轻垃圾处理压力,实现园林生态内循环。2023年,德州市获批住房城乡建设部全国首批城市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城市。德州市进一步完善设备、健全机制、优化工艺、拓展场景,打造出“与盐碱土壤改良结合”的绿废利用特色,为全国低碳园林发展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宝贵经验。















































住建是能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

多方探寻破局之策


正值采暖季节,“南方采暖成本高于北方”这一话题引起与会者的关注。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一级巡视员白正盛介绍说,我国建筑节能减碳潜力巨大,南方地区尤为明显,但由于技术落后等原因,南方采暖成本远高于北方。

建筑节能主要包括建造、运行和拆除回收3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节能减碳要求。白正盛认为,在建造阶段,应通过采用低能耗、耐久性材料,实现节能减碳;在运行阶段,应减少能耗和维护更新,特别是通过热泵技术等高效热源的应用,大幅降低建筑运行能耗;在拆除回收阶段,应通过建筑垃圾处理再利用,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他强调,建筑节能减碳需要持续探索和创新技术,加强管理和政策引导,以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低碳发展。

住房城乡建设部建筑垃圾资源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核心专家、中环协建筑垃圾工作委员会顾问/教授陈家珑认为,应为“建筑垃圾”正名,因为其蕴含巨大再利用价值。“建筑垃圾这一叫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对其再利用产品的接受程度。建筑垃圾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陈家珑提出,建筑垃圾先埋后利用得不偿失,填埋并非经济之举,既不降碳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应最大程度降低填埋量,优先扩大资源化利用。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杨天学介绍,“无废城市”建设是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之一,可以推动固废的分质利用,实施精细化的碳减排策略,而生活源固废以及建筑垃圾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作为中国和新加坡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中新天津生态城在垃圾分类、绿色建筑等多领域创新实践成果丰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好房子”是什么样的?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实现节能降碳?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北京市住宅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总建筑师钱嘉宏以全国“好房子”设计大赛北京赛题实施地块项目及天铭大厦改造项目为例,分享了北京住宅院在“好房子”设计和既有建筑改造领域的低碳实践成果与技术创新。天铭大厦改造项目采用性能化设计方法进行近零碳建筑设计,坚持被动优先、主动优化的基本原则,集成多种节能技术手段。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市首个近零碳老旧楼宇改造项目,同时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近零碳建筑标准、碳中和金级、绿色建筑二星(改造)等多项技术标准,打造了一套可复制的既有建筑低碳节能改造技术路线,助力城市更新和节能降碳目标实现。

此外,人工智能在赋能建筑行业节能增效、创新发展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北京建科研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建科研)产品总监何川表示,随着建筑行业的深化改革与转型升级,人员老龄化、项目分散与监管难度加大等核心“痛点”日益突出,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的保障已成为亟待解决的行业难题。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建筑行业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行业需求,北京建科研推出了AI盒子、AI标准问答等产品,致力于为建筑企业提供更高效、更安全、更精准的管理方式。

企业在智慧化方面也进行了有益探索。北京智通博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宋肖肖介绍,公司建立了建筑垃圾碳管理服务平台,并将这个平台的服务细分为政府端和企业端。政府端设置赋能、创新、核算、管控、监测、联接6个入口,实现碳规划、碳监测、碳预警、碳考核。企业端在“碳交易”功能上,实现了产品碳足迹追溯、产品碳标识认证、自证碳减排交易、企业绿证管理、企业碳画像。在“碳核算”功能上,实现了产业链条碳排放核算、碳排放预测、产品碳足迹核算、产品碳排放热点分析、碳减排评估,开辟了科学化、高效化治理新径,推动行业减污降碳。

















































来源:中国环境
部分照片来源:中国建设报
编辑:张金晶
初审:吴秉承
终审:范奕齐

每日一分类  

杠铃属于什么垃圾?


杠铃属于可回收物

请投放至可回收物桶



分享、在看与点赞,至少我要拥有一个吧

宁波垃圾分类
关注宁波垃圾分类,旨在建设美丽宁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