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5月,春风和煦,著名科学家李政道与夫人秦慧君再次踏上了祖国的土地。自1972年首次回国以来,他们亲眼目睹了国内科技发展的现状,心中充满了忧虑与希望。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对祖国的深情厚谊,更怀揣着一个关乎国家科技未来的重要建议。
5月24日晚,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灯火辉煌,周恩来总理与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以及一众科学家在此高规格会见了李政道夫妇。寒暄之后,周恩来总理提到了李政道写给中央的一封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国内科学人才培养的深切忧虑。
李政道在参观国内高校和科研所后,发现中国在基础科学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科技突飞猛进,他担心中国科技未来会落后世界。因此,他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大力加强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工作,从十二三岁的少年中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
然而,如何更好地阐述这一观点,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例证,却让李政道一时陷入了困境。
秦慧君,作为李政道的夫人,深知丈夫的烦恼。她突然想起1972年第一次回国访问时,江青在宴会上提到的上海芭蕾舞学校培养年轻演员的成功经验。这些孩子同样是在十来岁时被选拔出来,一边学习芭蕾舞,一边学习文化知识。
这个例子,无疑为李政道提供了灵感。他决定亲自去参观上海芭蕾舞学校,了解他们的人才培养模式。参观结束后,李政道深受启发,写了一份关于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建议书。他提出,祖国应该从现在起就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基础科学人才的培养,要培养一支少而精的队伍。
然而,在向周恩来总理等人阐述这一建议时,李政道却遭遇了江青的质疑。当李政道提到可以像上海芭蕾舞学校那样从十几岁的孩子中挑选优秀的学生培养人才时,江青反问道:“五十岁就不可以?”李政道解释舞蹈人才需要从小培养,但江青坚持认为舞蹈有持续性,而李政道则强调基础科学的持续性更为重要。
就在双方争执不下时,周恩来总理打断了他们。他告诉李政道:“你的建议我们要研究,会重视。你说的完全可以试验一下嘛,只是千分之一嘛!”周恩来的话,无疑是对李政道建议的肯定和支持。
5月30日早上6点,还在北京饭店休息的李政道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毛主席要会见他。这让李政道既感到意外又兴奋。一个小时后,他与妻子来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
毛主席亲切地接见了他们,并询问了李政道的籍贯。在得知李政道是上海人后,毛主席问到,有上海就有下海,这叫对称性,在谈到对称的重要性时,李政道用铅笔在拍纸薄上做了演示,解释了对称在运动中的存在。毛主席对此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谈到了自己对于动与静的理解。
很快,毛主席进入了正题。他告诉李政道:“你提出的那个培养人才的建议我是赞成的,但是你的那个理论没有讲清楚。”毛主席接着用三段论法解释了理论与应用科学的关系,并指出李政道的补充说明还没有看到。
听到这里,李政道意识到他后来写的那份《补充说明》,毛主席还没有看到。于是,他向毛主席详细阐述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以及它们相互关系的观点。毛主席对李政道的观点表示了肯定,并指出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重要性。
这次谈话,让李政道深受鼓舞。毛主席对他提出的培养基础科学人才建议的肯定,不仅为他与江青的争论做了结论,也为中央采纳实施这项建议注入了强大动力。
几天后,李政道与妻子动身回美国。在飞机上,一位服务员交给他一包东西,说是毛主席让他转交的。李政道打开一看,是一包书——《科学大纲》的英文版,而且是当时已经找不到的第一版。这套书,成了李政道书房里的珍藏。
此后几十年,李政道一直致力于为中国培养人才。1978年,中国科大少年班诞生,李政道对此非常关心,并多次来到中国科大讲学、题词,鼓励少年大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科大少年班的创办,在全国引起极大轰动,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试验田。
此外,李政道还为中国赴美留学生项目呕心沥血。他积极推动中美联合招考赴美留学物理研究生项目,让更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进入美国一流大学深造。这一项目不仅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还为国家节省了巨额外汇。
李政道的这些工作,都是在他哥伦比亚大学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工作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完成的。他白天在学校忙碌,晚上又处理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然而,他却从未向国家索要过任何报酬。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中国培养人才是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