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篇丨孩子的天赋到底在哪里?耶鲁大学这份潜力自查表,让你不再抓瞎!

教育   2024-12-27 17:08   北京  

作者丨Ms.懂
来源丨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2016)

最近闺蜜梅子有点纠结:

给女儿报了芭蕾舞蹈班,觉得孩子喜欢跳舞,但是报完后她就有些后悔,家里人觉得孩子的语言能力不错,希望让孩子学语言类的兴趣班。

她很纠结,总担心自己会找不到孩子的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就在昨天也收到一位妈妈的私信:
我的孩子快四岁,我希望能够在这个阶段挖掘孩子的天赋,但我不知道要怎么做,很怕错过了发现他技能点的时机。我该如何去发现他的天赋并引导他呢?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能感受到,很多人会担心因为自己的疏忽,而让孩子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担心耽误了孩子的天赋,让他长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给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也可能会因为孩子没有表现出很大的热情或展现过人之处而显得沮丧。

那么,天赋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呢?到底该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

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经历跟小仙女们一起探究一下!


有记者采访小陶虹“演戏天赋重要还是努力重要?”

小陶虹的回答非常有意思,她说:“有天赋的话,你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努力,没有的话,其实可以考虑一下干别的。”
 

这个回答有点“扎心”,说好的“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呢?

其实,努力一定有收获,但努力不一定成功。

这里的成功说的是狭义意义的成功,即功成名就,或者在竞赛中取得好名次。小陶虹之所以这样说还是认为人要找到自己的“天赋”所在!


从结果来看,有时候很难判断,一个人在某方面的成就,多大程度依赖于先天,多大程度依赖于后天,往往都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某些领域,先天的不足可能成为后天努力的瓶颈,先天的优势可能让后天的努力事半功倍。

天赋和兴趣有哪些价值呢?

天赋和兴趣,可以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

当我们不把孩子和他人比较,不看重天赋能否带来名利的时候,让孩子在不断的探索中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天赋和兴趣最原初的价值。

喜欢研究恐龙的孩子,变得更了解恐龙,即使这没有为他带来财富或是别人的赞扬,这件事情本身也有意义。

天赋和兴趣,也能让孩子感到更快乐、更充实。

即使没有把天赋和兴趣作为职业,即使没有因此获得世俗意义的成功,它们也更可能让孩子获得精神上的富足。

很多成年人因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而觉得精神空虚。有自己执着喜好的人往往能从中获得快乐。



天赋,是一个人在没有外力推动之下,反复想做、渴望做的事情,而且在同样经验甚至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以高于其他人的速度成长起来。


我在职业初期,误打误撞的走进了汽车媒体领域,每天写的是跟汽车相关的稿件,但是我本身对汽车并没有强烈的兴趣。

那时候写稿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常常对着电脑一整天只敲了几行字。因为不热爱,所以也没有热情去更深入的了解,没有深入的了解更无从写出精彩的稿子。

写稿子纯粹是靠毅力在坚持。当然,这份工作最终也没能坚持太久。

当我重新定位自己,找到自己的兴趣是偏心理学和学前教育之后,再写这个方向的稿子就是完全不同的感受了。

我可以写一整天不觉得疲惫,可以从写作中获得一种原始能量。

这大概就是所谓经常说的心流体验。当我们处于这种状态中就会感觉到被吸引到了一种能量场中,获得的能量要比消耗得多。

能量推动着我们前进。这种能量不单指体力,而是精神和心理能量。

我的孩子没有天赋怎么办?

 

天赋是一种稀缺品,但绝对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不是只有超强数学思维能力、超强音乐感知能力才是天赋。

能够很快的捕捉周边人情绪是一种天赋;
能够迅速的融入集体和别人成为朋友也是一种天赋;
打游戏能打进电竞比赛拿到名次,是天赋;
有幽默感,也是天赋。

天赋之于一个人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是一种自然而然反复出现,可被高效利用的思维模式、感受或者行为。

大宝小班开始就是上课满教室跑,不听课,我还险些被拉去陪读!

我一直想让他学些能让他安静下来的才艺,比如说书法、围棋等,可后来猛然间想明白,爱动,或许就是他的特长吧,所以就给他报了个轮滑班。

各种排斥上课的他,竟对轮滑班十分喜欢。


天赋不是逼出来的,而是给孩子丰富的环境,在多样性的刺激下,孩子会自然而然的展示出来自己的天分。

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认真的观察他们。用心去感知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盯着短板和周边孩子做对比。

比如小胖从小到大唱歌一直是平调,如果我眼里只盯着那些音准不错的孩子和他做对比,一定会陷入焦虑中,为什么别的孩子唱歌都很好,我的孩子却不行?

放下比较之心,就会发现孩子虽然唱歌平调,但是节奏感很好,语言表达能力很强,这些说不定会是他的天分啊。

同事家的孩子乐乐,孩子成绩不太好,同事想着书都不会读了,该去上个兴趣班,学样技能。于是,给孩子报这不想学,报那学两周就放弃。

无意中在出外游玩时,进了一家剪纸馆。孩子站在剪纸师傅旁看得目不转睛,拿起剪刀和纸剪得有模有样,师傅连夸他是天才。

就这样孩子爱上了剪纸,一有空闲就剪个不停。也很快地,在剪纸比赛上,拿了不少奖项。

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呢?

有这么一个孩子登上了微博热门,他叫王屹恒,只有5岁,却在《挑战不可能》的节目中,一口气答对30多道高难度诗词题,被称为“中华诗词库”。

要问他的家长对他是如何教育的,其实很简单:

尊重孩子的兴趣,并引导他学习,培养他的耐心和毅力,学会持之以恒。

现在的小屹恒能够完整背出460首唐诗宋词,认识五六百个英语单词,董卿都惊叹他认识的汉字“已经超过很多成年人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宝藏,没有一出生就优秀的孩子,却有善于发掘孩子天赋的父母。

关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我始终信那句——

“家长不培养,孩子就没特长。没有天生就有特长的孩子,他们最初拥有的只是天赋,后来经过父母的发现、引导、培养,才能将天分变为特长。”


但如果父母不去发掘或者发掘错了方向,孩子的天赋可能会因此埋没。

 


怎么去界定孩子在某个领域有没有天赋呢?


有两个维度可供参考:

一个是跟同龄人相比:比如,通过你的观察,发现孩子在大运动的掌控和学习方面比其他同龄孩子做的更好。那么你的孩子可能在运动方面有一定天赋,也就是超越同龄人平均值。
 
还一个是跟自己比:孩子跟自己比,花同样的时间,在A方面是比B方面成长快很多的。如果选择一个能利用A方面天赋的领域,你的孩子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这个孩子来说, A方面就更有天赋。

在我看来,第二个维度可能比第一个维度更加重要。


那么怎样发现孩子的天赋呢?


口说无凭,我找到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研究的一种“多方面”的测验,教你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挺有意思的,分享给大家,可以对应参考一下。


1、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时很出色。

2、他很注意你在愁闷或高兴时的情绪变化,并作出反应。

3、他常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这样的问题。

4、凡是他走过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

5、他走路的姿势很协调,随着音乐所做的动作很优美。

6、他唱歌时音阶很准。

7、他经常会问“打雷、闪电和下雨”是怎么回事。

8、你如果用词用错了,他会给你纠正。

9、他很早就会系鞋带,很早就会骑车。

10、他特别喜欢扮演什么角色或编出剧情。

11、出外旅行时,他能记住沿途标记,说“我们曾到过这里”。

12、他喜欢听各种乐器,并能辨别它们发生的声音。

13、他画地图画的很好,路线清楚。

14、他善于模仿各种身体动作及面部表情。

15、他善于把各种杂乱的东西按规律分类。

16、他善于把动作和情感联系起来,譬如他说“我们做这件事兴高采烈”。

17、他能精彩地讲故事。

18、他对不同的声音发表评论。

19、他常说某某像某某。

20、对别人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事他能作出准确的评价。


如果孩子在1、8、17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

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

如果孩子在3、7、15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

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

如果孩子在5、9、14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体动觉才能。

如果孩子在10、16、20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

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认识他人的才能。

 


对于天赋自测表,可以参考,因为心理学上对人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判断,也常常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得出的,有一定的理论依据。

但是不建议以此作为标准,把孩子限定在一个父母人为设定的小圈圈中,因为年幼孩子的兴趣常常是动态的状态,就像一个人的心理状况一样。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这里有一些具体的建议:


1、丰富家长自己的生活,丰富和孩子共同的体验。


例如户外运动,参观博物馆,看纪录片,听音乐会,旅行,研究恐龙,去球场看球赛……


2、注重培养孩子的勇气、专注力和行动力。


例如肯定孩子的尝试、给孩子营造心理安全的环境、了解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学习一些相关的家长课程……


3、尝试一些更容易激发孩子兴趣的方式。


例如带孩子体验真实的情景、给孩子创造一些找到某领域的偶像或是志同道合的伙伴的机会、陪伴孩子一起克服某些困难……


反思自身对某些领域的偏见,尽量减少功利心,肯定孩子探索的过程,而不过度看重结果。


最后还是想说,错过了童年时期,天赋就不再能得到发挥吗?

未必。

很多人在成年后,才发现了自己的兴趣。

但童年的经历,确实会对人造成很大的影响,人在童年时,更容易不带有功利目的的,真心的热爱某个领域,并持续终生。

所以作为家长,尽自己的能力发掘和支持孩子的天赋和兴趣,这非常重要。但也没必要因此而焦虑,甚至把焦虑转化成对孩子的压力,造成反效果。


没有完美的家长,没有完美设计出的人生,孩子并不是家长的财产,他们也会有自己成长中的际遇和路径。

享受和孩子彼此相伴,共同探索这个世界的这一段旅程,看重过程中的体验,而不是结果。

来源: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2016)。蜜丝懂与百万宝妈分享育儿、亲子和购物经。60秒育儿小视频,给你最科学、专业、有趣、易懂的育儿知识!
- END -

六加一礼仪品格教育
传播真正使人受益一生的教育,让世界充满爱与尊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