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篇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最毁孩子的这句话可别再说了……

教育   2024-12-25 17:04   北京  


作者 | Ms懂
来源 | 育儿女神蜜丝懂(ID: baogaomama2016)


有位家长求助说:
4岁的孩子上幼儿园中班了,见到老师扭扭捏捏,不敢向老师求助,甚至穿着尿湿的裤子回来,都不让老师帮忙换一下!

你说这跟我经常对孩子说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有关系吗?

在我们的传统中,有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那就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这句话乍一听很有道理,但其实很多情况下都讲不通。

比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遇到困难要不要求助周围的人?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别人遇到困难时,孩子是袖手旁观,还是出手相助?

可见,独立的重点并不在“独”,而是像上面定义里提到的,重在“主动”与“积极”——

愿意主动尝试解决问题,对自己负责,对周围的人事物也有一定的责任感。

只是简单的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会把孩子推向很无助很绝望的境地。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说:“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我爱我的孩子,我希望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人。但是,我更希望他成为一个能够寻求帮助、也能够帮助他人的有温度的人。


前段时间,下楼散步。刚好遇到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他要推着小自行车回家。

他没有走坡道,而是推着自行车上了单元楼前的台阶。

但是他的体型不足以举起自行车,也不可能把自行车推上台阶。所以他回头看,向身后的爸爸投去求助的眼神。

爸爸快步上前准备帮忙,后面的妈妈却立刻拦住他说:“让他自己动手吧!”

然后妈妈小声对孩子们说:“这是你的车,你要负责把它推回家。”

听完之后,小朋友又努力尝试了一下。不但没有抬上去,还因为扶不住导致后轮摆动撞到了小男孩的腿。

小朋友一气之下,把自行车推倒在地,放声大哭。

但妈妈还是坚持原则,对孩子们说:“虽然你哭了,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帮不了你,需要你自己把车推上去。”

这种观念没有错,但不得不说,有些家长在伤害孩子自尊的前提下,强迫孩子自立,不仅达不到效果,还会严重破坏亲子感情,甚至让孩子感受到自卑。


我们鼓励孩子独立,但是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却不能片面地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定要记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前提条件,是不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真正的独立是,有能力自己做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克服不了的困难要勇于去求助。

如果父母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把他推了出去,一味地向孩子灌输「自己做」,那破坏的将是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让他长大后成为一个不懂合作、不会寻求帮助的「孤胆英雄」。


作为家长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这样引导孩子懂得求助。

对于低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到及时响应,且做好示范工作。

这个年龄段孩子好奇心比较强,示范无疑是很好的老师。

比如孩子想拿玩具拿不到,嚎啕大哭时,父母可以这样示范:“宝宝是不是想要找个玩具?想要就要和妈妈(爸爸)说‘能帮我拿一下玩具吗?’”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可以让他们用简单的言语来描述自己的困难。

当孩子描述不清时,父母可做相应引导。

比如:“你是不是打不开门?那你要对爸爸妈妈说什么呢?”

通过引导,让孩子知道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要主动向其他人求助。


或者可以给孩子提供鼓励和支持帮孩子打气:“我觉得你可以,试试看!”

做好可能需要帮助的心理预设:

告诉孩子:“如果你需要帮忙,妈妈随时都在!”

前者让他无惧——“我觉得我能行”;

后者让他无畏——“真失败了也没那么可怕”。


孩子在叫「妈妈,帮帮我」的时候,有的大人会极端地回答「自己做」。

家长的断然拒绝,时间久了孩子就会经历反复失败,导致「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受惩罚,而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孩子做事情经常失败,会造成他们遇到类似情境,害怕失败、产生负面情绪,不再积极主动,长此以往还会形成自我评价低、悲观的性格。

因此我建议,对孩子的求助要及时反馈。

我们应该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念:

力所能及的事情,请自己做;

当你需要帮助和支持时,请大胆说出来,勇敢地向亲人、朋友,甚至社会寻求帮助。

请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换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来源:育儿女神蜜丝懂(ID:baogaomama2016)。蜜丝懂与百万宝妈分享育儿、亲子和购物经。60秒育儿小视频,给你最科学、专业、有趣、易懂的育儿知识!

- END -
六加一礼仪品格教育
传播真正使人受益一生的教育,让世界充满爱与尊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