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彤橦妈妈聊育儿
作为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妈妈的眼界和和格局,可以拓展孩子未来生命的宽度和深度。
特别是在孩子小时候,妈妈做到三不帮、三不惯、三不说,孩子才能真正意义上获得成长。
三不说
1、不说诋毁爸爸的话
夫妻相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因为生活中的琐事以及养育孩子的事而闹矛盾,这时妈妈心里可能会委屈,甚至觉得伴侣做的一点都不合格。
但无论对伴侣多么不满,都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孩子爸爸。
爸爸是孩子人生中最大的靠山,也是孩子人生当中的榜样和标杆,所以,我们要多看爸爸做得好的一面,用好的一面去引领。
因为吐槽伴侣不负责任、无能、没用,这样并不能泄愤,反而让孩子觉得爸爸很失败无能,甚至对爸爸产生敌对和自卑情绪,进而影响亲子关系。
就像我邻居,她之前时常骂她老公,导致她儿子也不尊重她老公,甚至当着面把他爸爸赶出去。
后面儿子找了个女朋友,看他这样对待自己的爸爸,直接说:“今天你这样对你爸,未来也会这样对待我父母。”回家后,直接就提了分手。
他也因为和女朋友分手生妈妈气,出去打工,2年都不回来,他说这个家没啥温暖可言。
记得曾看到一段话:一个家最可怕的不是穷,而是充满“家庭内耗”。
2、不说哭穷的话
家里条件不好,很正常,毕竟只有20%的富人,80%都是穷人,但穷不是父母哭穷的原因。
前几天去文具店买本子,一个孩子拿了一个贵的笔记本,孩子妈妈就说:“这个不要,太贵了,咱们家穷,用不了这么贵的,换个便宜的。”
孩子拿了一个便宜的,以为妈妈不说了,哪知道妈妈又说:“你学习也不好,咱们家又特别穷,以前花钱省着点,就挑便宜的用就行。”
作为父母,让孩子节俭没有错,但不是用哭穷的方式,而是要用正确的方式引领孩子。
3、不说贬低孩子的话
孩子犯错了,批评孩子没有错,但不能去贬低孩子,而是有事说事,因为,贬低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变好,还会让孩子变得自卑怯懦。
哲学家詹姆斯曾说:人性的本质是渴望欣赏,孩子尤其如此,欣赏能让孩子长成参天大树,贬低能让孩子枯萎畸形。
所以,养育孩子过程中,多认可多鼓励孩子。
三不帮
1、力所能及的事不帮
孩子成长过程中,力所能及的事,父母不要帮。
例如三岁的孩子自己能独立吃饭,也可以收拾碗筷、擦桌子,扔垃圾,7岁孩子能独立整理书包、收拾衣服,那就放手让孩子去做。
不要不舍得或者不让孩子做,父母的大包大揽不会让孩子感激,反而会养出自私自利的孩子。
2、学习的忙不帮
孩子学习过程中,不要孩子不会就急着帮孩子,要先让孩子自己思考,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长。
但如果孩子经过努力还是不会,家长可以适当介入,例如引导孩子进入正确的思路。
3、孩子能独立做决定的不帮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学会让孩子为自己做决定,例如今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用什么。
日常小事,不要去帮孩子做决定,让孩子为自己做决定,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独立。
毕淑敏曾说过:天下的父母,如果你爱孩子,一定让他从力所能及的时候,开始爱你和同围的人。这绝非成人的自私,而是为孩子一世着想的远见。
不要抱怨孩子天生无爱,爱与被爱是铁杵成针百年树人的本领,就像走路一样,需反复练习,才会举步如飞。
三不惯
1、好吃懒做不惯
爱孩子没错,但不能惯孩子,特别是啥都不让做。
因为小时候觉得孩子小不让孩子做,长大了他们就会觉得这不是他们的事,跟他们无关。
殊不知,孩子的成长就是在劳动中得来的,如果只让孩子学习,长时间下去,孩子不仅失去了动手能力,还会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
2、撒泼打滚不惯
昨天朋友吐槽,因一个玩具没给孩子买,就撒泼打滚,任凭怎么说都不行,非要买回家。结果没办法,就又返回去给孩子买了。
但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两次了,而是经常这样。
其实朋友孩子的事情,之前我也遇到过,开始时我也特别头疼,但后面,我就调整了一下。
例如,是之前说好的规则,那我就会坚守规则。
哪怕孩子哭,我也不妥协,但我也不会批评他,而是耐心陪伴他,让他哭,哭够后再沟通。
问他是不是很想要,是不是没买很难过,家里有没有类似的,如果家里有,那就先不要买。如果家里没有的话,说一个时间,让他记着,到时间了,再带他来买。
但也要告诉他,难过可以哭,但哭好了要好好说,因为一直哭,妈妈听不懂,更不能帮助他解决问题。
3、毫无规矩不惯
爱孩子是本能,立规矩是责任,有智慧地爱孩子,才是长久的爱。
孩子3岁后,就可以给孩子树立规矩,例如饭前做什么,饭后做什么,睡前做什么。
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无意识中传递给孩子。
杜布森博士著作《勇于管教》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在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
这个栏杆就是“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