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2024年春节刚过,曾经要做中国第一新能源高端品牌的高合汽车,宣布停工六个月。
消息传出,一片唏嘘。创始人丁磊信誓旦旦地表示,管理层正在想办法挽救公司,有家企业准备收购,但留给他们的窗口期只有不到三个月。
紧接着,团队做出了一切能想象的努力,甚至跨界直播卖牛排,但最终改变不了“高合倒闭”在2024年被写入中国汽车史中的命运。
这给了百度李彦宏极大的触动,他不得不加快了造车的进度。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结果。
2024年汽车市场的纷乱是事实,但乱中显现秩序的苗头也是事实。
临到年底,汽车圈开始流传一句话:中国车市存在三条坚不可摧的防线,它们是比亚迪的规模优势,华为的智能化技术,以及小米的市场推广。
终结乱世的必是强者,秩序由强者书写。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品牌上,“群雄割据”的局面可能会被“三分天下”而取代。
大江东去终逝水,问世间谁是英雄。
2024年的后半程,比亚迪深陷供应商“降价门”和巴西“劳工门”两大舆论风波中,但不妨碍它在整个2024年卖了400万辆车,问鼎中国车企销量第一。
如果让王传福给2024年下个定义,估计他会说那是“工程师的坚持”。
2024年是比亚迪的30周年庆,王传福不光在现场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回顾了比亚迪的30年,还认真地发布了一本名为《工程师之魂》的书。
在《工程师之魂》这本书里,有这么一句话:
“30年,比亚迪都在做一道证明题,证明技术可以改变世界,证明再难的东西都能学会,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从年初的价格战开打,7.98万元的秦PLUS一出,整个合资油车最核心的入门级市场,被彻底掀翻,合资车的日子开始越来越不好过。
研究比亚迪到底是怎么成功的人,曾经有段时间非常多。但书读多了后就会发现,比亚迪其实是学不来的。
这个品牌一直干的事,就是从技术、规模到产品,通过极致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用空间换时间,快速占领市场。
查理·芒格曾赞赏王传福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
在2024年,王传福一边为了智能化拼命补课,想办法用比亚迪核心提升的智驾水平,彻底补上2023年自己无脑评论智能驾驶的那段话惹出的娄子;另一边依然围绕规模化来做研发。
比亚迪的可怕,在于“规模化”三个字。
细数2024年比亚迪的研发突破,除了显示高端化的系列产品设计和技术积累外,真正成为比亚迪核心技术的,是升级后的DMI 5.0——就是那个在2024年年中,震惊整个汽车市场的“满油满电跑出1500多公里的续航”。
实际上,DMI 5.0比上一代并没有多大的底层技术突破。比亚迪能实现如此高的热效费比以及续航,根本原因就在于把上一代发动机和整个传动系统中,所有影响到能量损耗的部分,都进行了单独的改进和研发。
整个2024年,每生产10台新能源车,比亚迪至少占了4台。11月18日,比亚迪宣布成为全球首家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的车企。
作为合资品牌的在华巅峰,大众集团于2019年时包含了旗下所有品牌以及进口车业务,总销量恰好达到423万辆。这个数字,在2024年已经被比亚迪超越。
2024年车圈另一件大事,是华为的余承东带着问界、智界、享界和尊界4个车企的一把手,共同上了央视的节目。
这五个人中,“紧抱华为大腿”4年、逢人就笑得一朵花一样的赛力斯张兴海,成为了其他国产品牌羡慕和仰望的对象。
凭借超过19万辆的豪车(50万元以上)销量订单,赛力斯与华为共同打造的“问界”,开始变成越来越多中国新能源品牌追求的梦想。
台上还有一位逐梦者,他便是奇瑞的尹同跃。
在端正态度甚至不惜开掉一位高管之后,奇瑞认认真真地筹备了与华为共同打造的第2辆车。“十一”7天近25000的订单,让尹同跃明白了为何张兴海笑得那么欢。
节目现场,主持人问起尹同跃现在的感受,他那个复杂的笑容已经说明了一切——痛并快乐着,应该是奇瑞今年最大的收获。绑定华为的决策,也让这家老牌车企可能迎来第二春。
当然,现场还有北汽掌门人幽怨的话语和江淮汽车创始人项兴初满怀希望的眼神。
从2019年的无人问津,到赛力斯奇货可居,再到曲高和寡和当下炙手可热,余承东宣布华为进军汽车产业的这5年,是一家国内高技术企业在汽车圈逐渐掌握话语权的5年。
而华为凭借的,是对智能化汽车的理解和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深度投入。
这两家车企也在2024年的下半年,逐渐开放了全国NOA和城市道路NOA的权限。中国的智能驾驶,终于进入“百花齐放”的时代。
用充满信心的500万赔偿,为华为的智能驾驶客户筑起一道高不可攀的心理防线。
7月23日,在“2024 雷军年度演讲返场直播”中,雷军谈及小米造车时表示:“我们会尊重行业规律,先上牌桌,守正出奇,可能大家都想着出奇,我们想的是守正,踏踏实实做,再把桌子‘掀了’。”
抛开是否低价倾销不谈,沿袭小米手机在手机圈打法的小米汽车,倒是彻彻底底给所有新能源汽车品牌,在产品、推广和定价上好好上了一课。
从用户需求出发,凭借着炫酷的外形、可圈可点的质量,以及供应链能找到最好的技术,小米汽车在年轻人心智中的接受度,迅速攀升至前三。
写在最后
消费者选购新能源汽车
可以预见的是,2025年的中国车市会继续陷入残酷的竞争,因为对任何品牌来说,如果你不争的话,就可能在秩序来临之前,成为魔幻时代的养料。
本篇作者 | 语叔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