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36家公司即将退市”的谣言

财富   2024-12-25 08:21   浙江  

点击图片▲立即了解


不管制度怎么变,‘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才是王道。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一条谣言,引起了A股震动。


12月22日,有媒体对A股5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了风险扫描,发现有36家上市公司存在财务类强制退市隐患,还有66家上市公司可能进入退市风险警示。



根据这两份名单,“一条“36家公司将被强制退市”的传闻在各大社交平台疯传,引起了广大投资者尤其是新股民的恐慌。


今年“9·24新政”出台后,很多新股民涌进了股市,稀里糊涂地购买了名单上的股票。


12月23日,A股开盘后以名单上个股为主的微盘股应声大跌,全天跌幅达到7%。


当天晚上,证监会新闻发言人王利以答记者问的形式回应了市面上流传的36家公司退市传闻。证监会强调:


相关媒体报道指出将会退市的36家退市风险警示(*ST)公司,据了解,有不少正在或者已经通过改善经营、并购重组、破产重整等方式化解退市风险,相关情况请以公司信息披露为准。


相关媒体报道指出的66家可能在2024年年报披露后被实施*ST的公司,并不意味着都会退市,这些公司还有一年的时间可以改善经营、提高质量,化解退市风险。


此外,ST是指其他风险警示,与*ST不同,主要是为了提示投资者关注公司规范运作、生产经营等方面的风险。公司并不会因此直接退市,整改合格后就可以申请撤销ST。


退市是有严格标准的,请广大投资者多从法定渠道了解相关信息,防止被不全面、不准确的信息所误导。


随着辟谣公告的发布,市场情绪趋于稳定,12月24日微盘股止跌回稳。


这场“退市风波”结束了,但是关于退市规则的讨论还在火热进行中。普通投资者尤其是新股民,很想知道退市制度的来龙去脉。


资本市场就跟一家大公司一样,每年都会招聘一些有活力、有潜力的新员工,也会辞退一些态度懈怠、KPI总是不达标的老员工。有入职就有离职,有上市就有退市,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根据世界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统计,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每年退市的公司数通常是上市公司总数的2%—10%。也就是说,如果100家上市公司,每年至少有2家会被赶出去。


态度最激进的是美股。据美国证监会统计,2010至2023年,美国资本市场共有5727家公司实现了退市,年均退市数量为409家,同期年均IPO数量为328家,年均退市率为9% 。


美国纽交所


资深投资人韩云认为,美国股市之所以能走出十几年的长牛行情,是因为每年对劣迹公司采取多方位的淘汰机制。这样就保持了绩优公司扎堆常驻,保持了良币驱除劣币的态势。


大洋彼岸的中国A股市场,退市制度还在缓慢培育中。据平安证券统计,2007年—2018年10月期间,上交所和深交所退市率分别为0.3%和0.1%,同期美国纳斯达克和纽交所退市率分别为7.6%和6.6%。


2020年12月14日,沪深交易所分别发布退市新规(征求意见稿),优化了差公司的退市流程,加快了A股的淘汰进度。2021年17家公司退市,2022年42家,2023年47家,2024年52家,一年更比一年高。


但是,中国股市的淘汰率还是偏低,市场上还留下了不少劣绩股。

今年4月12日,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沪深京三大交易所也同步修订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进一步严格了强制退市标准,并拓宽了多元化退出渠道,业界称之为“史上最严退市新规”。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4月16日,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指出,退市指标调整旨在加大力度出清“僵尸空壳”“害群之马”,并非针对“小盘股”。在标准设置、过渡期安排等方面均做了稳妥安排,短期内不会对市场造成冲击。


也就是说,要想看到“史上最严退市新规”的真正威力,还要等到明年以后。2025年的退市数量,可能会再创新高……


关于退市制度的影响力,大家心里可能还有一些疑问。我们邀请了五位专家,一起来听听他们的看法吧。





大头有话说


退市对投资者来说,一是无法完全幸免,二是退市很难索赔,退市率增加意味着潜在亏钱风险增加。所以说,投资者应该关心退市制度的变迁。


A股退市率低,年均退市率不足0.5%,但上市率高企,上市与退市不均衡,意味着市场处于供过于求状态。


A股退市,主要体现在被动退市、强制退市,主动退市的比例较低。而且,A股退市制度还没有相应的投资者补偿措施,退市意味着亏钱,投资者利益容易受到损害。


相反,欧美股市主要体现在主动退市,上市公司选择退市,往往采取按照一定溢价率购回股东的股票,退市是双赢的结果。我们要向欧美学习,不断完善退市规则,防止“垃圾股”钻空子。


另外,部分A股上市公司存在“一退了之”的问题,严重损害投资者的利益。


我们应该通过完善法律措施,来震慑有不良企图的上市公司。一旦查实存在“一退了之”行为,就严惩上市公司大股东、控股股东等群体。同时,我们还要设立投资者补偿制度,鼓励上市公司溢价主动退市,保障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与美股、日股、港股等资本市场相比,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有以下几个不同点:


1.制度标准明确性:


美股:退市制度最为明确,采取量化及非量化指标相结合的方式,如纳斯达克的“一美元退市制度”。


A股:次之,近年来A股市场在退市规则上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以提高市场效率和上市公司质量,但仍在逐步完善中。


港股:相对宽泛,香港证监会及港交所对于企业是否退市拥有较大的主观判断权,退市标准更多依赖非量化指标。


2.执行力度:


美股:退市执行力度较强,退市公司中大约一半是被强制退市。


A股:虽然也采用量化和非量化标准结合的方式制定退市指标,但退市实施效果与美股相比较弱,退市率较低。


港股:港股市场的退市率相对较高,但退市标准执行力度也较为灵活。


香港交易所


3.退市流程:


美股:如纳斯达克,会给上了“退市”名单的公司一定的宽限期,前提是公司必须证明其财务状况符合一定标准。


A股:包括风险警示、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等阶段,近年来科创板退市制度的退市流程更为精简,取消了暂停上市和恢复上市阶段。


港股:退市流程包括停牌、补救期和除牌程序,给予公司一定的时间来改善情况。


4.惩罚措施:


美股: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较大,除了退市,涉事公司和个人可能面临重罚。


A股:对于涉及财务造假、欺诈发行等重大违法行为的公司,除了退市,还可能面临罚款、市场禁入等处罚。


港股:对于违反《上市规则》的公司,可能会被除牌,个别案例可能面临法律诉讼和罚款。


5.退市原因:


美股:退市原因多样,包括股东和持股要求、市值和交易量、财务指标等。


A股:退市原因包括财务问题、交易类退市(如股价连续低于面值)、规范类退市和重大违法类退市。


港股:退市原因包括强制除牌、私有化和自愿撤回上市等。


综上所述,A股市场的退市制度在逐步向市场化和国际化接轨,但仍在发展和完善过程中,与美股和港股等成熟市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投资者之所以异常关注退市消息,是因为“9·24新政”主要拉抬的都是业绩比较差的股票。而目前下跌行情中,这些股票套牢了很多中小投资者。他们普遍担心退市制度会造成他们的损失。


还有一部分股民,对退市制度充满期待。他们一方面深受“垃圾股”的长期的业绩危机的困扰,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持有的绩优股未来能涨一波。


那么他们的期望能不能实现呢?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退市制度的意见》,明确了财务类、规范类、重大违法类和交易类等四类退市情形。新增了1年严重造假、3年及以上连续造假的情形,以及资金占用和内部控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等退市标准。


新规还进一步收紧财务类退市标准,主板亏损公司的营业收入标准从1亿元提高到3亿元,市值退市标准从低于3亿元提至低于5亿元。


新规的执行率如果能达到100%,2025年就可能形成上市公司洁身自好,投资环境趋向追捧绩优公司的新潮流。


2020年以前的A股,只有当上市公司出现了重大违法行为,才会引发强制退市。但在海外,只要股价持续低于某一个水平,或者交易不活跃的,就会有退市风险。


海外市场每年有大量的公司退市,不断地更新换血,形成优胜劣汰之势。


目前,A股市场的退市率还是偏低,就是因为标准太宽松了。不过近年来证监会加紧了对垃圾股的管控,退市率逐年提升,是一个好信号。


股民关注退市制度,就是关注二级市场的盈利情况,不希望买到劣质的股票。


关于2024年新规的实际影响力,我个人不是特别乐观。因为退市会牵扯到多方的利益,包括不同地方政府和上市公司,根据中国实际国情,新规未必会被严格执行,退市率还很难达到美国水平。


本篇作者 饶祖分 | 责任编辑 | 何梦飞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年终秀X标杆工厂,走进工厂近距离感受智造魅力,揭秘金牌家居背后的高效生产之道。参加年终秀聆听经济趋势洞见,共享2024商业智慧盛宴。
点击下图▼立即了解

吴晓波频道
这是财经作家吴晓波带领“巴九灵”们运营的知识平台,这里汇聚了400多万认可商业之美、崇尚自我奋斗、乐意奉献共享、拒绝屌丝文化的新中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