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每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第一声啼哭起,除了撒娇,什么都不会:不会吃、不会穿、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不会站立、不会写字等等,有几十万、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个不会,然而又有谁教会这些呢?是母亲,是父亲,是你最亲近的人。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父母从生下你的那一瞬间开始,每天给你换洗尿布,按每天最少的4次算,到两岁时近三千多次,但远不止一天四次,他们却没说过一次臭,没嫌过一次脏;反复地教你学喊叫爸爸、妈妈。直到你叫会为止;你知道吗?你的第一声“爸爸”,每一声“妈妈”,给了父母多大的惊喜,那是父母最大的期盼和快乐呀!你不会站立,父母千百次地扶你撑你,直到你坚强地站立,他们从不说累,而你的站立恰是父母脸上绽放的笑容,更是父母的信心、决心和希望;你不会走路,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教你迈步,一次又一次地将摔倒的你从地上扶起,鼓励你继续走,走下去;你的每一步是父母揪心的一步,每一步的迈出也是父母最大的喜悦!每次你摔倒,啼哭的是你,而最疼的是父母。每当扶你起来,为了止住哭声,哄你高兴,父母把所有最好的东西拿出来给你,要手机给手机,要玩具给玩具……你要星星,父母舍不得把月亮摘下来给你,你要阳光,父母舍不得把整个太阳给你……你满身泥巴,父母抖去你身上的泥巴,没有埋怨却把你抱在怀里,吻着你的脸颊,嘴里念叨:“我的小宝贝,乖……”;你不会穿衣,父母一次一次把你从被窝里抱起,一件一件将衣服小心翼翼地套在你身上,从0岁到三岁,你知道父母给你穿了多少次衣服,洗了多少次,又缝了多少次吗?为了儿女,父母从没说过苦和累。你的成长、你的快乐,就是爸妈的欢乐。 我出生在沈家湾村,是一个地道的农村孩子。父母生我姐弟三人,当时重男轻女思想还十分严重,母亲顶着沉重的经济负担,而生下我,我的降生无疑给家人带来了诸多喜气、和气、福气和活气,自然也成了父母、爷爷手心里的宝。“财贝中的金子,儿女中的孙子”,爷爷特别溺爱我,在他生病期间,来看望他的人所带的糖果、食品,都会偷偷给我留一份藏在被窝里,等我进屋时偷偷让我吃……。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记得是我八岁的那年,一家人正忙着打碾粮食,父亲从打碾场回来,对我说:“你爷爷没了,他走了”。从此,最疼爱我的爷爷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还时不时地跑进爷爷的房间,看爷爷坐过的炕头,看爷爷的被褥,但再也无法看到爷爷那慈祥的面容了。从此,我喜欢上了看星空,在星空中寻找最亮的那颗星,它仿佛就是我的爷爷……。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后来,因为两个姐姐都在上学,父亲在忙做生意,母亲“上炕是裁缝,下炕是厨师”,常给人家当裁缝做厨师,还要照顾比我小两岁的弟弟,家里好多劳务活就落在我肩上,但这也许是父母疼爱我的特殊方式:邻里亲朋有事让我做,田间地头有活让我干,给我许多锻炼的机会,使我自小感知生活之苦,幸福来自不易。 我十二岁就跟随父亲去过大通县衙门庄。那时条件艰苦,门源距大通县路途遥远,大阪山又是必经之地,且选择捷径需徒步翻越此山,山间没有平坦大道,只能沿羊肠小道前行。骑马,是走这条路最好的选择。我先骑会马,到山间坡陡的地方下马步行。马无鞍,就在背上绑个草袋当马鞍,由于翻山越岭,路途艰辛,加之马瘦,屁股蹿烂了,疼痛难忍,“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遭打头风”,翻山又遇倾盆大雨,无法骑马,虽然父亲一路走一路讲许多地名故事,但在动听的故事也无法驱走我身心的疲惫和疼痛,饿、累、湿、困几乎让我的腿脚不听使唤。为不影响行进速度,顺达目的地,我强忍着疼痛和疲惫走了十二个小时……父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鼓励我说“你是条汉子”!“你真了不起”。 因自小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我养成了勤俭持家的好习惯,树立“任何废物都可以进行二次利用”的思想,如砌树园围墙,父亲告诉我“石块转三圈总有能用的一面,没有一块石头是不能用的”;吃完骨肉,必须把骨头放一起;喝完酒不得把酒瓶打碎,要二次收购;吃饭不得剩,得把撒在桌上的馍馍渣用手指蘸取;吃过酸奶、炒面的碗必须舔干净……我十四岁就开始亲手撒种、犁地、施肥、耙地;我曾放过羊、上过粮、碾过场、砌过墙,曾挑过水、卸过煤、除过草、挖过药,曾拾过粪、刨过土、种过树、修过路,也曾割过田、堵过坝、淘过金、经过商……后来当我考入民族师范学校时,村民中就有了“农业中一大损失”的传言和至高的评价……父母供我们姐弟四人从农村走向城市,走上工作岗位,这对当时的农村家庭来说是种震撼,令众家庭敬而佩之,羡而慕之…… 一切的一切,归结起来得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了我生命的同时,给了我生活的意志和能力。我自豪有一位高尚的父亲,一位伟大的母亲。长大渐渐懂得父母对我的一切是疼我的最好方式,他们与其他父母不一样:多让我去锻炼,历经磨练不断强大,使自己具有了强大的意志和内驱力,然而“父母亲的心在儿女上”,他们对儿女的爱不仅仅体现在这里:每每我出走时,母亲总提前几天开始洗这缝那为我收拾行囊,路途用的、吃的、穿的一一分类装好,并再三叮嘱。小到盐茶、感冒药等都给我装上,一支笔、一本书从不会落下,那里寄托了多少“母担忧”,体现了多少母爱;每次出走带钱时,她再难,就算求百家门也不会让我为难,让我为钱忧愁、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每次离家出走,她总为我点灯上香、默默祈祷,总要千叮咛万嘱咐,且站在门口目送我,当我走到一公里之外的山嘴转弯处不由回头看时,她还在那里默默地注视着我,直到我走出她的视线……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小时如此,现在我也已是奔五的人了,在父母眼里仍是一个孩子,每次临行前,她都目送我走出家门,走出她的视线…… 2010年9月28日,我发生了翻车事故,车体严重受损,看到车的人都说这车上的人都已经不在了吧。而我幸运地躲过了那一劫。时过八年,我和父亲谈起那件事时,我说:“要是那次车祸出了事,我已经被化成灰烬了”。我说此话时没体会父亲的感受,他沉重地说:“要是那次你出了事,我们也已经不在人世了,儿女没了,父母还能活吗?父母活的是儿女呀!”听了父亲的话我好难过,许久没说出话来,才体会到我们的活着,不仅是自己的,也是儿女的,更是父母的,我们要为儿女、父母、家人好好地活着。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18年冬天,我经省医院检查为甲状腺时,我没有理会,没有进一步去诊断治疗的想法,然而回至家中,父母知道病情后执意让我去大医院治疗,逼着我去了北京做手术。在此期间,虽有姐姐、姐夫的照看,但他们每天免不了在电话中嘘寒问暖、嘱托和鼓励,他们的焦虑与担心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去年冬天,妻子和我先后被留置,我不敢想象那时母亲的心有多苦,有多累。她原本瘦弱的身体加之心肺病走不了多少路,也不能多走路。可就在我留置的时候,她每天不是到纪委问问我的近况,就是到纪委附近转悠,期盼能看到我的影子或听到我的消息。这里,倾注了多少您对儿子的思念和期盼…… 有人说:父母在,家就在,爱就在,快乐就在,幸福就在。父母在,我们就是孩子,父母去,谁当你是孩子?父母健在,是儿女的福分,父母永远是为你遮风挡雨的人,是儿女最可靠的人,能以生命相换的人。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时光匆匆,岁月无情。岁月的年轮已悄然爬满了父母的额头,时间的尘埃已染白了父母的乌发,生活的酸甜苦辣已夺走了他们矫健的步伐,做事的果断……每每看到父母脸上的皱纹,白发和蹒跚的脚步,我的心总是酸楚楚的,一种莫名的难过…… 我们都知道做父母不容易,也许他们没有钱,但是从来没让我们饿着;也许他们没有势,但是尽全力不让我们受欺负;也许他们没本事,但是却努力让我们过得更好。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努力拼搏只为了那个家,为了孩子。父母为家、为孩子付出的太多太多,我们没法用金钱和物质去等价衡量,而我们这一生亏欠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之恩大如天,父母之恩重如山,父母之恩深如海,做儿女的一生也无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俗话说“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羊羔都知道跪着吃奶,乌鸦到老双目失明无法捕食时,其子女哺食喂它一直到死去,而我们人类,抱着孩子喂奶,长大了有些人却不懂感恩,嫌父母唠叨、动作慢、不干净,嫌父母做事不干练、说话吞吞吐吐……这让我想起一则故事:《儿子、父亲和麻雀的故事》。有一个父亲和孩子饭后坐在公园凳子上,孩子在看报。父亲看见一只麻雀落在草丛中,问:“那是什么?”孩子看了一眼说:“是麻雀”。没过多久麻雀在草丛中颤动着枝叶,父亲又问“那是什么?”孩子说:“我不是说了吗,那是麻雀”。麻雀起飞,落在不远的草地上,父亲的视线随之起落,又问那是什么,孩子头也不回,就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怎么又问呀?”父亲什么也没说,走到家拿出一本日记,翻开某页后递给儿子念,上面写到“那天三岁的儿子和我去公园发现了一只麻雀,孩子指着麻雀反复问我,那是什么?有二十一次问我,我都不厌其烦地说那是麻雀,而且每问一次,我却拥抱他一下,一遍一遍,一点也不觉烦,心里想着我的乖儿子真是可爱……”父亲眼角渐露笑容,仿佛又看到往昔的一幕。儿子读完,羞愧地合上本子,强忍泪水,张开手臂搂紧父亲……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父母为我们做了好多好多事,却不言烦、不说累,总是那么耐心细致、认真温和。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恒古绵长无私无求,不因季节更替,不因名利浮沉,这就是父母的爱。可我们总是习惯把父母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习惯于追寻外在的温暖,却看不到最近的阳光。我们总是将不甘和委屈化作利剑刺向父母,之后努力挣脱奔向外面的世界。当我们经历许多事,被现实伤的体无完肤后,转身发现,父母的温暖依旧在我们身旁。所以,当你在追求外界的阳光时,不要忘了身边的温暖,再忙也常回家看看,趁自己的父母还在,多陪陪他们。“陪伴是最好的孝顺”,父母不图儿女给他们好吃的、好喝的、好穿的,他们最盼望的是儿女们多陪陪他们,聊聊天、说说话、拉拉家常。这世上最不让人等的是时间,最等不了的是父母的容颜,莫留“子欲孝而亲不在”了的遗憾…… 岁月呀,也请你放慢前行的脚步吧!
(晨静)
作者简介:晨静,原名:孔庆寿,1975年生,蒙古族,青海门源人,本科学历,曾是名教育工作者,业务论文多见于《青海教育》、《读写算》、《现代中小学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等,其他作品散见于《青海读书》、《西海人文地理》、《金门源》等,喜欢用镜头捕捉生活、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