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我忆红高梁》湖北/杨连名

文摘   2024-08-08 17:57   江苏  



    “我爷爷,我奶奶,在高密东北乡一望无际的高粱地,相亲相爱,耕云播雨……”《红高粱》电影,大家肯定会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神奇,荒唐,冲满激情的画面。

    又是一个抓人眼球,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当我还是一个毛头青年的时候,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粱》,斩获第39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大奖。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影中,那群以罗汉大爷为首的,烧酒作房的伙计们,清一色的光头,赤裸着上身,胸部肌肉发达,胳膊粗壮有力,冲满着顶天立地的男人。手里捧着乌黑发亮的粗瓷碗,里面是新酿制的高粱酒,粗喉咙,厚声音,唱道: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自咱的手……”

 电影《红高粱》,让世界记住了导演张艺谋;记住了演员姜文、巩俐;同时,让中国亿万众人记住了作家莫言先生,记住了张艺谋导演。

确切地说,电影红高粱,应该是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改编而成。

  看了电影《红高粱》之后,大约过了二十多年,我终于买到一本《莫言文集》。令我惊喜万分的是这部文集,虽是盗版。但几乎包罗了莫言先生所有的长篇小说。比如,巜蛙》,《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巜酒国》,巜生死疲劳》……

 拿到文集,我是怀着一颗激动的心,毫不犹豫地开始读起《红高粱家族》的这部力作。

也许是莫言先生的文化功底深厚,而对我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只感到故事情节动人,文字结构美妙。我好想连夜一口气将它读完。我认为,自己这种读书的习惯,从古至今,绝大多数读书者,都有这种在短时间内,一定要将书读完的坏毛病。

小说里,莫言先生的文笔,象刘翔跨栏式的叙述,又象铁道游击队突围式的穿插,徐悲鸿国画般的渲染,吴承恩天马行空般的组合,蒲松龄聊斋式的构思,让我读得一会儿激动,一会儿感到抑制,有点让我喘不过气。

  最后,我不得不放弃了阅读《红高粱家族》的机会……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6年前,我从湖北省老家来苏州市吴江区打工。特地再让女儿在网上买了一部正版的《红高粱家族》,我并整天放在自己的枕边,于是《红高粱家族》,便成了我喜欢的《红楼梦》、《白鹿原》之后,最喜欢的一本书,于是, 我又重新开始了对《红高粱家族》这部小说的阅读。

纵观莫言先生的原创小说《红高粱家族》,是以“我”第一人称来讲叙自己家族故事的。“我”是一个年轻气盛、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博学多识的艺术化身。

  这是莫言先生在自己数十年文学创作中,逐渐形成的,最为善长、高明、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正是“我”的设立,“我”的无处不在,“我”的神通广大,将“时空”,“地点”,“人物”等诸多表面上看起来杂乱无章,亳无联系的故事,通过“我”的口,“我”的眼,“我”的鼻子,“我”的大脑活动轨迹,巧妙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茅塞顿开,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莫言先生用自己的智慧,通过生动的语言文字,让我们看到小说里高密东北乡细腻,多情,纯正,染血的红高粱。这是以后随之而来的各个版本的电视剧《红高粱》东拼两凑一千集,一万集也不可能实现的艺术效果。

电视里,“我爷爷”余占鳌,是抗日英雄?不象。是土匪吧,又有点……唉。  还有,罗汉大爷,叫我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

(图片取摄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平心而论, 名著就是名著。不管你承不承认。伟人就是伟人!同样不管你是否认可!

莫言先生已经写出来了,我却读不懂,看不透,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差距。

    这种差距,又有多少人能真正体会得到?


  读书,是缩小自己与伟人差距唯一有效的办法!


 只有老老实实地,一本一本的,一页页,一句句,一字不漏地读,地看,地感悟,才有可能缩小这种可怕的距离!

人必须读书。 多读,多想,多感悟!这才是提高自我,文化涵养的基本保证……


我喜欢莫言先生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   杨连名)

       


作者简介:水货杨老三,原名杨连名,男。1966年生于湖北省云梦县,高中毕业。六年前和妻子,随女儿女婿来苏州市吴江区打工至今。

    一生喜爱三个人的作品:曹雪芹曹公,陈忠实先生和莫言先生。




众望文学
新闻,小小说,散文,杂谈,诗词等体裁不限,本平台宗旨:以文会友,共同磋商,努力学习,愿意和您,他(她)打造一个大众喜爱的平台。投稿邮箱:sz2236722912@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