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两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可别分不清楚!

文摘   2024-11-23 12:57   广东  


关注我的你,是最善良的!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丞相是丞相,宰相是宰相





虽然丞相和宰相只差一字,但其地位和权力差异巨大。由于这种差异,普通老百姓往往难以区分丞相和宰相之间的差异,经常混淆使用这两个相似的称谓。


01
两者一字之差却天壤之别
《宰相刘罗锅》这部电视剧在中国的90年代末非常火爆,它讲述了一个宰相的故事,因此让普通百姓对丞相和宰相产生了一定的认知。该剧的成功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于丞相和宰相这两个历史官职的认知存在模糊。观众往往难以区分丞相和宰相之间的差异,经常混淆使用这两个相似的称谓。这种现象反映出普通老百姓对丞相和宰相这两个历史上的特有官职并不了解,他们更关注的是这些人物的政治势力和道德品质,
而不太在意他们的正式官衔和职位。
有句俗语说得好,
“宰相肚里能撑船”,主要是形容人宽容大度,同时提倡大众在平常的为人处世中,应该态度仁慈,大方豁达。在这句名言中,人们通常会把“宰相”一词看做是宽容的形容词,却容易忽略宰相本身的含义。如果用一句话形容宰相,那一定非“一人之上,万人之下”莫属了。宰相,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是除了皇帝之外权力最大的行政长官。例如李斯、萧何、房玄龄、王安石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宰相。
然而,不熟悉古代官职的人们经常会把“宰相”和“丞相”混为一谈,认为二者没有区别,只是叫法不同。但其实,宰相是宰相,丞相是丞相,它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所代表的含义却大有不同,甚至称得上天差地别。那么,丞相和宰相的区别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有很多人都不知道,“宰相”是一个合称。古代人认为,“宰”意为“主宰”,“相”意为“相礼之人”,
也含“辅佐”之意。
二字合一,便成为“宰相”。
用一句话来总结“宰相”的含义,就是“封建社会辅佐帝王,且管理政事的最高行政官员。
由此可见,宰相的权力之大,工作范围之广。但是,在古代,最高权力是属于一国之君的,而宰相的权力又仅次于帝王,所以,世人经常会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宰相。
就像《韩非子·显学》中说的那样:“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将必起於卒伍。”不难看出,宰相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把宰相说成是古代最大的官,一点儿也不为过,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官职。
因为历朝历代,宰相的具体名称都是不一样的。例如夏商时期,地位相当于宰相的官职叫“巫史”。当时古代人对于神怪占卜有种谜之信仰,认为世间的万事万物都听信于鬼神,所以王宫和民间经常会举办祭祀活动,已达到求神祈祷的目的。而巫史即负责祭祀占卜,也负责观天文天象,所以地位极高,权力极大。因为代表着天意,所以巫史也会在帝王处理政事时,担起监督和建议的职责。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巫史的地位甚至会高于帝王。后来,这种监察辅佐之职越来越专业化,逐渐演变成朝堂之上的固定职位。所以,尽管每个朝代中,宰相的具体叫法不同,但职责范围都大体一致。如唐朝时期,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还有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都履行着宰相的职责,主要负责参政议事、起草诏令等。
在中国的语境中,“相”一词的溯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早在先秦时期,秦国就设有相邦之职,随后增设左右丞相,隶属于相邦之下。秦末时期,秦王嬴政废除相邦官职,但保留了丞相一职。秦统一六国后,丞相一职得以延续,并在汉朝沿袭秦制。丞相作为国家最高行政长官的制度由此确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丞相制度开始逐渐衰落。分裂的局面延续,君主频繁变更,有的政权甚至从建立到覆灭都不曾正式设立过丞相。这反映了君主为了加强皇权,有意削弱丞相权力的政治地位。
较于“宰相”,“丞相”的知名度似乎更高一些。秦朝时期,丞相的在朝中的地位不高,是相邦的副手,其主要职责就是在相邦的命令下处理政务。后来,秦国秦武王为了防止相邦权势过大,对自己造成威胁,就设立了左右丞相,让他们互为掣肘。到了秦始皇执政时,李斯出任丞相,他任职时,似乎把丞相的权力带上了新的台阶。
汉朝时期,从汉哀帝开始,此后的200多年里,皇帝都不曾设置丞相一职,而改用“大司徒”来代替它。一直到了公元208年,枭雄曹操得势,为了控制朝廷,掌握实权,他让皇帝恢复丞相一职,并自己出任丞相。那时,曹操虽是丞相,但明眼人都知道,他的权力,甚至比汉献帝还要大。但到了后来,各个朝代对于丞相的设置并不连续,经常呈现出一种时有时无的趋势。但江山代有才人出,历史上还是有很多担任过丞相一职业的突出人才。
例如蜀相诸葛亮,自刘备三顾茅庐以后,他出山入仕,对蜀汉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作为一国丞相,诸葛亮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辅佐帝王,统领百官,参政议事,复兴汉室。
但诸葛亮的才能远远高于丞相的本职,他甚至有帝王之才。相传,当年刘备病重,于病榻上向诸葛亮托孤,声泪俱下,言辞恳切,说出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遗言。但诸葛亮念及君臣之情,并没有那么做。可见诸葛丞相是多么的恪尽职守啊!除了诸葛亮,历史上还涌现出了范蠡、萧何、房玄龄、杜如晦、苏辙等有名的丞相。
后来到了宋朝,皇帝正式赋予宰相正式官名,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同样负责监管政事,监督帝王。但由于封建君主的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宰相的权力也被大大削弱,有时甚至只是一个虚有其表的空职。例如清朝雍正时期,雍正皇帝成立了军机处,还设置了军机大臣。但这些大臣没有实权,日常工作无非就是“跪受笔录”充其量只是皇帝之令的传达员。他们虽有“宰相”之名,却无“宰相”之实。
总结一下,丞相和宰相的区别。
首先,丞相是一个具体的官职,而宰相不是。丞相自存在以来,就是作为一个具体的官职。而宰相,则是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统称或俗称,更像是一个笼统的范围。值得一提的是,辽朝时期,宰相曾被确立为具体官职,其余朝代则没有。
其次,一般担任丞相一职的是一个人,而履行宰相职责的却是一群人,他们更像是一个团队,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例如前文提到了唐朝时期,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还有中书舍人,门下侍郎都履行这宰相的职责。
最后,丞相没有决策权,而宰相一般都有决策权。身为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最高行政长官,宰相除了辅佐帝王之外,自己也手握部分实权。就像“宰相”的字面含义一样,既有主宰之权,又有辅佐之责。
例如北宋时期,王安石先是被宋神宗封为参知政事,此职是中书门下平章事(当时宰相的正式冠名)的副手。第二年,王安石拜相,主张变法。期间,他成为了除宋神宗以外权力最大的男人。相比于宰相,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帝王处理政事,没有什么实际的决策权。尽管“宰相”和“丞相”大有不同,但他们都是古代那些想要入朝为官的人梦寐以求的宝座啊!
宰相制度的起源比丞相制度更早。丞相和宰相在地位、职能和权力上存在一些差异:
1.地位不同: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可以决策国家大政方针。而宰相是辅佐君主的高级官员,依赖于君主的支持和委任。
2.职责不同:丞相主要负责国家的行政事务,管理朝廷,处理内政方面的事务。宰相主要是辅助君主处理朝政,参与制定政策,管理各部门和官员,处理外交事务。
3.权力差异:丞相拥有更大的权力和权威,可以决策大政方针,指导下级官员,并具有司法权。而宰相的权力相对较小,主要是依赖于君主的信任和支持。
综上所述,丞相和宰相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存在差异。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拥有更高的地位和权力,具备决策大政方针的权力。而宰相是辅佐君主处理朝政的高级官员,其权力相对较小,
主要是依赖于君主的信任和支持。

数字化转型室
只为苍生说话,用笔杆子道明事态原委、丈量人间温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