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标毒眸喵,星标毒眸谢谢喵!
社交综艺的人设困境
文|李欣媛
编辑|刘南豆
《十天之后回到现实》(以下简称《十天》),虽然播放数据一般,热搜倒是一个没落下。
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十天》全网正片播放市占率历史最高仅为4.36%,但在微博上,每逢播出日,相关热搜频频登上热搜榜前列。
从“李雪琴在十天被孤立”到“李庚希 你别跟我聊共情”,《十天》接连几期节目都引起网友广泛讨论。最新一期更是贡献多个话题,先是李雪琴沈月宣布因个人行程原因,退出节目录制,后面吴奇隆“被退赛”,网友从他的个人Vlog中发现他更是直言在节目中“感受勾心斗角的负能量”。
自开播起,这档节目便因为紧张刺激的规则设置,引发诸多争议。但随着节目逐渐深入,观众的讨论从前期聚焦于冲突事件本身的对错,越来越上升到对节目嘉宾品行优劣的评判。
与此同时,节目嘉宾在微博、抖音等平台进行直播回应或者幕后爆料。“台前”“幕后”界限的模糊,让节目缺失了“真相”的缓冲区,一档竞技类综艺逐渐演变成了一出众说纷纭的“罗生门”。
《十天》的“失控”也在其它综艺身上出现过。从《花少》到《中餐厅》,再到《桃花坞》,无论节目主题类型如何,无一例外都为国产综艺奉献了诸多抓马情节——“上一季的人正常”“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你的代表作是什么”。
真人秀天然让嘉宾置身于非虚构语境之中,即便有再多的设计与安排,观众都会在剪辑的缝隙之中窥见嘉宾的“真实性”,这对于节目和嘉宾而言都是不可预测的风险。然而随着综艺模式的变化,发生在《十天》身上类似的“失控”正在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样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群像综艺的盛行,让节目“社交属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多元化的人物关系会让节目的发展变得更加复杂难测;另一方面,主打沉浸感的综艺视角让观众的代入感也随之增强,直播、短视频等场外信息的不断补充,让冲突的环节被再次放大。
于是,在这种强冲突中,观众期待已久的“内娱活人”纷纷涌现出来,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份“鲜活”观众并不一定能全盘接受。
在这些真人秀综艺里,能登上热搜被广泛讨论的片段,往往与节目主题没多大关联,一些具有强烈社交属性的生活场景反而更引起观众的注意。
《中餐厅3》里,虽然餐厅运营过程中矛盾层出不穷,但是真正被人记住的是,黄晓明作为店长与其他员工交流时的“爹味”姿态。《十天》里,烧脑的游戏并不是大家讨论的焦点,而是在游戏过程以及复盘环节中,有人暴露的深沉心思。
这些社交场景与观众的现实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观众看节目不仅在看嘉宾的反应,也是在联想自己生活中不愉快的经历。《桃花坞2》一场关于运动会还是篝火晚会的讨论,嘉宾们呈现出的不同表现,让观众自我代入职场中“一意孤行的领导”“和稀泥的同事”。社交环境调动出的现实感受,无形中加深了观众的沉浸感。
而为了让社交环境更加多元化,让节目的“抓马”指数继续飙升,目前的综艺都祭出了一套相似的战术——人海战术。
《中餐厅》从开始的5人组,到现在7、8人成为标配;《花少》本来一直是7人组,但最新一季人数加到了9人;《桃花坞》起初设定是15人,但第三季嘉宾人数达到了19人,最新一季还加入了不少飞行嘉宾。人数的增多,让社交场面的不可控性增强。
不单是人数多了,人员构成也多元化了,节目嘉宾逐渐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桃花坞》前两季就有设计师、艺术家、运动员的加入。不过,因为不同身份背后,大家有着千差万别的社会阅历,彼此之间的磨合存在着一定的障碍,无法达成理想的社交效果。或许基于这种考量,后面两季《桃花坞》,嘉宾大多都是演员歌手之类的传统明星艺人。
而《十天》在艺人之外,让电竞选手、心理学家、健身教练等更多身份的素人加入进来,嘉宾总数更是达到了39人。素人和明星置于同一场域,彼此之间信奉的生存规则和职业决定的处事原则,让他们不得不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磨合。
而《十天》营造的高压游戏环境,除了考验体能智商之外,更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原本设定的团队作战,在这种环境中,一步步扭曲成了“抱团排挤”。第四期中,只是简单的脑力游戏还是心理游戏的选择讨论,母港区的嘉宾也要将其变质成抱团、拉拢,以此针对其他嘉宾,获得节目优势。
综艺原本就受捕捉镜头和后期剪辑的影响,无法完全、完整地还原“真相”,观众很难分辨得清当时场景之下的表意与深意。在这种情况下,随着社交媒体的不断介入,直播、短视频等多种的传播介质进行内容的补充,场外信息和场内信息形成了即时性互动,无形中让节目矛盾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如果说,早期的“花学”“明学”还只是观众的提炼与凝结,如今的“十学”已经成为了嘉宾和观众的合力结果。嘉宾们各执一词在各大社交平台进行直播复盘,粉丝和观众也在战队分析。一场失控的社交实验,跃然纸上。
相比早年间一些“主咖+飞行嘉宾”即能满足需求的游戏类综艺,如今群像综艺越来越成为当下综艺市场的第一选择。
一方面,当下的观众审美标准变得多元,节目组选择更多的嘉宾,意味着可以俘获更多的观众注意,穿透更深的观众圈层。《乘风破浪》和《披荆斩棘》每年网罗一批“姐姐”“哥哥”,就是希望用不同风格的艺人满足观众不同的审美期待。
毕竟,现在的节目组已经无法提前预测观众的兴趣所在,即便有意“押宝”,也容易被观众一眼看穿,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观众更希望自我挖掘有意思的人物。比如《乘风破浪》的王心凌、美依礼芽的爆火都不在节目意料之中,第一期她们的镜头少,初舞台投票也比较低,但之后,随着观众对她们不断上涨的热情,两人逐渐成为了节目的C位。
另一方面,多样的嘉宾也让人物关系变得更加丰富,彼此之间的化学反应可以为观众提供更多话题。比如,CP乱飞的《花少5》,每两个嘉宾之间就是一个化学反应满满的CP组合。
更别提带有养成系概念的群像综艺,更容易激起观众对人物关系的探索欲望。《名侦探学院》《种地吧》节目尤为明显,观众从陌生到熟悉,逐渐建立对每个人的认知,这种陪伴感让观众对节目内容和人物标签有了更深的认同。
可以看出,为了保证群像综艺有更多的发挥空间,节目组让渡了一定的创作空间,让嘉宾进行自由发挥。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给出绝对的自由,当节目无法进行有效的策划和梳理时,节目主题与内容偏差的缝隙就会越来越大。
比如,《乘风破浪》作为一档展现女性成长的竞演类节目,节目设置跟不上嘉宾阵容变化以及观众的期待,如今表演舞台已经不再被关注,反而是彼此之间的社交瞬间更容易出圈。第四季里,何洁和尚雯婕之间的矛盾就是观众对节目唯一的记忆点。
总结来说,当下观众固然爱看群像,但更愿意看到的是具有团魂性质的群像。
《花少2》和《花少5》就是对比鲜明的对照组,《花少2》经费紧张,让几人在初期矛盾就已埋下,缺失了性格磨合的机会,后面“房车帐篷二选一”这种环节更是让几人的关系撕裂,而《花少5》经费宽裕,几人相处过程轻松随意,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更容易凝聚和谐的团魂。
充满冲突的情节看似会让节目破圈,为节目提供更多的话题度,可也容易被观众认为是节目的过度炒作。这或许是《十天》热搜不断但播放量平平的原因之一,要让观众对一个综艺IP本身产生认同感和粘性,不能只有群像的冲突,得需要群像中生出“团魂”。
越群像、越社交,对艺人嘉宾来说,综艺人设就越不安全。“内娱活人”终于出现了,但“活”的程度,观众可能又有些接受不了。
当嘉宾人数增多,规则变得高压,参与其中的人不断沟通协作,应对冲突,解决问题,明星艺人就必然会暴露出他们下意识的真实一面。
即便节目编剧和后期剪辑有意进行包装,也没办法事无巨细地进行全方面的铺设与掌控,一切就像多米诺骨牌般产生连环反应,让观众对嘉宾建立新的认知。
在这种情况下,人设翻车的情况变得愈发明显。《十天》里,每个嘉宾前期都努力贴合自己的身份标签,但是随着极端情境加剧,他们标签之外的性格特征也表露了出来,冲击了观众对其单一性认知。小红书上,网友们根据嘉宾的表现,纷纷制作出“红黑榜”,评判对每位嘉宾的印象转变。
而一以贯之的标签人设,也会进一步博得观众好感。比如,随着节目深入,林更新的耿直、张云龙的体面并没有发生变化,观众确定了对他们的既有判断,也让两人的好感度不断上升。
群像综艺里冒出更多“内娱活人”是观众期待看到的,却也是明星艺人惧怕的。毕竟,在互联网舆论场逐渐收窄的情况下,流露真性情是件危险的事。
现如今,明星艺人社交账号分享的生活越多,道歉的可能性就越大。明星艺人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路人的判断,更多的暴露也意味着更多的风险,进而影响着品牌代言和影视作品的路人缘。比如,王楚然在《你好,星期六》里面翻白眼的神情被网友解读为脾性傲慢,之后网传其某代言遭到了网友的抵制。
要知道,真实并不仅限于风趣幽默,它还包含了嫉妒猜忌等一系列人性负面,当这些复杂全部袒露出来时,不一定所有的观众都能接受。
观众乐于看到的“真实”,更多时候是个相对概念,是大众审判下依旧能够维持的亲民、有趣、有学识、情绪稳定等等高要求。可是,没有人能够完美契合进这些人设标签之中,即便观众缘爆棚的沈腾,在参加《现在就出发》的时候,呈现出的样子有悖于观众传统认知,也遭到了一定的负面评价。
虽然,大为盛行的群像综艺让社交概念成为了节目重点,迫使明星艺人回归到了观众最想要的“真实感”上,但问题的关键是,所有人都准备好接受这份“真实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