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末,找回行业原力

体娱   其他   2024-12-28 15:09   北京  

原力回归,砥砺前行。

白露,寒风,每呼吸一口,都能感到彻骨的冷。这是深冬北京清晨的常态。

同样冷气逼人的还有今年的电影市场。临近年末,目前2024年票房为419亿,加长跨年档期的整体气韵,全年整体票房预测基本等同于2015年的水平(438亿)。

在这样一个清冷的冬日清晨,我们举办了2024毒眸文娱大会,为行业架起了一盆火,为行业呼唤原力,发觉并传递温暖。

树立信心的同时,我们也不回避真问题。

整体票房数字的跌落只是表象,更多的还是对深层次行业问题的挖掘,寻找解题思路:观众与电影院的关系愈来愈远,舆论愈发影响着电影生态,短剧用两年时间超过了电影年票房,朝着精制化方向……而用于评估电影经济的维度,依然只有电影票房一个指标。

不过,我们依然看到些许产业改革的希望:即将来临的跨年档期,85后导演齐登场,集结了最强国产电影的2025春节档蓄势待发,文旅和电影的结合大势也在酝酿......我们站在电影产业未来真正开启的前夜,汇聚原力,点燃星火之光。

电影与经济:棋子下到棋盘外

首场高峰论坛以“经济幕布下的电影未来:中国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转型对中国经济及全球电影产业的影响”为题,山东大学特聘教授、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范玉刚;保利影业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挺伟;北京登峰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EO 刘开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产业协同中心副主任王义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赵龙凯受邀出席毒眸总编辑、主理人吴燕雨担任本场论坛嘉宾主持。

2024 年,在中国电影人迈向 2035 年建成电影强国的征程中,电影产业工业化升级成为关键议题,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电影经济,寻找电影经济与宏观经济与文娱消费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重要。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从大国向强国转型的重要阶段,这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中华文明当代演进的大背景紧密相连。与会嘉宾认为,电影作为工业文明与艺术的结合体,具有技术、艺术、产业等多重属性,其发展应回归本体,注重技术迭代升级,契合网络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时代趋势,同时坚守艺术创作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在产业层面,电影产业已突破狭义范畴,形成以电影为核心,涵盖影视、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短视频等的大产业格局,融入国民经济大循环,其发展受技术、市场、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一个强大的电影产业需要具备强大的生产能力,构建完善的工业体系,包括上游的创意、编剧,中游的制作团队和环节,下游的消费市场等,同时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融入,传播人类共同价值观,以满足全球主流消费群体的需求。

投融资方面,电影产业虽存在困难,但有规律可循,如头部效应、拉动效应和辐射效应显著。评估电影产品可从 “一心三意” 出发,即关注初心、意义(包括娱乐、情怀等价值)、意思(故事性)、意境(艺术价值),同时结合工业化标准体系等完善评估方法,坚守电影本体和价值使命,推动电影影响力和传播力提升,助力中国文化发展。

制造环节正经历工业化转型升级,体现在生产的准确性、分工的精细化和一定程度的可复制性上,如《流浪地球2》的虚拟拍摄、跨行业合作等。同时,电影产业也应回归商业本质,思考内容与服务付费的关系,探索新的商业模式,以应对市场变化,如微短剧在内容付费和定价权方面的创新尝试。

最后,在消费领域中,随着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消费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圈层化、体验化趋势,电影产业需适应变革,覆盖小众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和供给主体,提供多元化价值观,打造电影强国生态,加强与金融等行业的结合,提升产业价值评估和发展水平,助力中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尽管当前电影经济面临诸多挑战,但未来仍充满机遇和潜力,有待电影人及相关行业共同努力探索和发展。

电影与观众:确定性是相信好内容的力量

次场论坛则将观众作为讨论重心,试图了解“观众口味变了,电影及产业是否还具有穿越周期的秘笈?”,邀请到了著名电影制片人方励;万达电影时光网总经理李金蕾;凡影咨询创始合伙人李湛;华强方特集团执行总裁尚琳琳;寰亚传媒集团高级副总裁郑剑锋,嘉宾主持为毒眸副主编刘南豆。

2024 年电影市场呈现出复杂多元的态势。从市场变化来看,年初春节档票房与观影人次创新高,但随后走势有所起伏。与会嘉宾共同认可的关键词是“求新求变”。
电影放映周期过短,或许是导致了观众缺乏选择,酒香怕巷子深的重要前提。如若延长电影可放映周期,实现电影点播,既能盘活院线资源,也利于创作者生产更具生命力的电影。而从衍生品端,通过打造特色套餐、融入电影文化、举办主题活动等,既可以实现非票收入增长,还带动了票务收入,已成为2024年产业实例中值得深入拆解的一例。观众审美在不断变化,受社会、媒体等因素影响,电影从业者需提前介入产品开发,理解观众变化背后的原因,使作品与观众情感、观念、价值观共鸣,像《热辣滚烫》《好东西》等作品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就契合了Z世代观众的需求。而类似《熊出没》这样在分众化趋势下还能保持合家欢标签,秘诀便是靠“守正创新”,包括稳定的世界观、人物关系和幽默风格,以及不断升级的故事、角色和视效。港片在《九龙城寨之围城》等作品的带动下有创新趋势,一大启示在于,当港片更关注自身议题时,反而能令内地观众汲取到新意。
面对当下的不确定性,仍有诸多确定性因素。与会嘉宾认为创作者应保持开放思想,捕捉时代元素,走心用情创作;肯定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对线下场景魅力及好内容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努力创新;类型化的特征是亘古不变的,要在情理之中给观众意料之外的惊喜;故事本体和观众情绪共鸣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要相信电影不死,要相信观众。总之,电影市场在变化中蕴含着机遇与挑战,创作者需把握确定性因素,积极应对变化,推动电影产业持续发展。

电影与舆论:健全体系需要各方发力

第三场论坛则以“电影到底吵什么?”为主题,聚焦电影与舆论生态的建设,邀请到了广州有好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何君;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资深影评人梅雪风;香港电影节策展人、电影业办公室总监王庆锵;抖音千万粉丝电影博主婧公子;影视领域创作者硬核卡子,齐聚电影评论领域各方力量与毒眸总编辑、主理人吴燕雨共同讨论。

近年来,有太多电影受到舆论严重影响,共建健康的电影舆论生态显得尤其重要。
从市场水温来看,评论机构感受到了一定的寒意与挑战,尽管电影评论仍具影响力,但在舆论浪潮中,其引导作用有时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会出现影评人被舆论反噬的情况,如《雄狮少年》的舆论风波。同时,电影舆论呈现出标签化、观点易变、受场外因素影响大等情况,这不仅影响了观众对电影的客观判断,也给电影创作者带来了困扰,导致创作趋于保守。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自媒体时代的到来降低了评论门槛,使得评论者素质参差不齐,“KOC” 等群体的涌入使得舆论更加复杂多变,模糊了评论与舆论的界限;另一方面,评论受到流量逻辑的影响,“语不惊人死不休” 的现象屡见不鲜,理性声音被压制。此外,评论还受到圈子、位子、票子、面子 “四子” 因素的干扰,导致平台和评论者的可信度降低,观众无所适从。
为了营造健康的电影舆论生态,各方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想法和着力点。建立专业的影评人才梯队被视为关键,影评机构应发挥作用,吸引热爱电影、有赤诚之心的年轻人加入,给他们提供犯错的机会,通过团队赋能加速其成长。同时,将电影评论纳入产业体系进行思考,建立准入门槛,需要监督机制和平台共力合作,以应对“黑公关”和营销号等不良现象,保障电影的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奖项和评价体系方面,可借鉴国外经验,成立独立的影评人机构,设立专业与观众接受度平衡的奖项和评价体系,为电影市场和观众提供更具公信力和指导性的评价标准。此外,还应推动年轻评论者的组织和发展,通过推出新媒体评论者、设立评论团队奖等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让他们在电影舆论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电影舆论生态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包括影评机构、影评人、创作者、平台以及观众。只有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一个理性、客观、多元的电影舆论环境,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实现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转变,让电影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和深刻的体验,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贡献力量。

精制短剧:直面转型阵痛

最后一场论坛则是属于短剧,共话“增量时代下,精制短剧的守成与突围”,邀请到了好有本领CEO安迪;容量短剧工作室负责人杨粒;青年导演,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赵雪彤;十月初五影视制作VP,听花岛短剧厂牌制作负责人赵优秀受邀参加短剧论坛,毒眸资深编辑杨睿琦为本论坛嘉宾主持。

当下,短剧行业已告别初期的暴利时代,开始迎来“转型期”的阵痛与机遇,尤其是精制短剧赛道。
成本增高是从业者们面临的首要难题。多位嘉宾都在现场表示遇到成本上涨的问题,这一方面显示着精制短剧在内容和制作上的不断升级,不断提升的制作成本可以让短剧在题材、美学等方面进行创新探索。但另一方面也让不少制作人们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困境。
这和短剧的付费模式变化脱不开关系。 2024 年下半年开始,IAA 模式发展迅猛,不少公司如好有本领都纷纷加大投入,以适应市场变化和观众消费能力。
内容创作方面,短剧与长剧的内容边界逐渐模糊,出现 “长剧短剧化,短剧长剧化” 的趋势,长剧借鉴短剧的快节奏,短剧在制作上向长剧靠拢,更加注重好故事的呈现以及视听语言和演员演技的提升。
女频短剧开发也各具特色,好有本领注重独特选题和人物关系,如《二十九》展现出新颖的女性互助关系;杨粒所在的容量短剧个人工作室倾向于在女性主义中融入东方元素;听花岛则更追求“规模化爆款”“标准化流程”来确保项目质量,提高爆款命中率。
不仅国内短剧不断展现丰富多样性,出海短剧也有了新变化。赵雪彤导演现场分享,出海短剧开始出现黑手党、体育等新颖题材,叙事节奏也更加紧凑,满足观众对情感冲击和爆点的需求。
展望 2025 年,尽管短剧行业面临内容转型的阵痛,如成本上升、盈利挑战等,但各方依然充满信心。好有本领将紧抓关键制作环节;杨粒所在的容量短剧个人工作室将在女频方向深入探索合作;出海短剧将拓展细分类型,拉动海外内需;听花岛致力于推动短剧从情绪到情感、再到情怀的迭代,每月拿出股东产能用于行业创新,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制短剧。
总之,短剧行业在不断发展变化中,虽有挑战,但凭借其独特优势和各方的积极探索,有望在 2025 年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满足观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消费市场中绽放光彩,推动文化产业朝着高质量、多元化方向稳步前行,为文化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开启短剧发展的新篇章。
在中国文娱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2024毒眸文娱大会以行业力量发起呼吁,期待行业内外的人携手共进,找回属于这个行业的原力。我们相信,在整个文化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文化娱乐产能可以发挥出对经济增长的润滑剂效用,为电影强国乃至文化强国贡献热忱之力。
这远不是结束,在接下来的几天,毒眸将陆续奉上每场论坛的具体内容,并辅以2024年的行业新变化、新趋势、新洞察,以飨读者,敬请期待。

商务合作:

毒眸
看透娱乐,死磕真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