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其形象常常被描述为“大伪似真”。他的一生,从一位出身显赫的贵族到最终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其政治生涯充满了戏剧性。
王莽出生于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家族,自幼孤弱,品性良善。他曾得到大伯父王凤的推荐,开始了他的仕途。汉成帝绥和元年,38岁的王莽担任大司马,后因汉哀帝外家傅、丁当权,王莽曾一度隐居封地。他的早期生涯显示出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政治敏感性,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强烈而崇高的历史使命感。
王莽对西汉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有着极其清醒的认识,他看到了土地兼并、民众流离失所是窒息社会生机、导致社会动乱的关键问题。因此,他知道必须有所改变。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莽渐渐羽翼丰满,一步步进入了权力中枢。最终,在全国上下的期待与拥戴下,他由“摄皇帝”而“假皇帝”而真皇帝,用新朝取代了西汉。
王莽改制,又称王莽新政,是新朝皇帝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这些改革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官名县名改革。
土地国有化:王莽颁布新的土地政策,规定所有土地都变为“王田”,不是哪个大地主的“私有财产”;任何人对土地都只有使用权,而不具所有权。同时,他在全国推行井田制,将土地以“井”为单位划分,每一“井”土地一共九百亩,等分成九块,每块之间的田间小路就叫“阡陌”,供八家人耕作。
计划经济:王莽还把盐、铁、酒、币制、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将耕地重新分配,又废止奴隶制度,建立五均赊贷(贷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权力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
币制改革:王莽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五种货币(金、银、龟、贝、铜),称作“宝货”,又有六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品。但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困难,使得“百姓溃乱,其货不行”。
王莽改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曾经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都获得过实际利益,因而赢得了最广泛的支持。但在社会财富没有增加的情况下,这样的政策完全没有物质基础,只能加速国库的枯竭和财政崩溃。
这些利益还诱发了得益者对王莽、对王莽改制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与愿违,这些支持者马上会变为反对者。
王莽改制中的改名运动,无论地名、官名、建筑名,差不多都改了,而且还任意调整行政区划和行政部门的职权。这样改一次已经够折腾了,王莽却一改再改,有的郡名一年间改了五次,最后又改还到原来的。官吏和百姓根本记不住,所以每次颁发诏书和公文,都要在新名后注旧名。不但影响效率,造成浪费,而且造成官民心理上的厌恶。
王莽的改制最终未能成功,反而加剧了社会动荡。新朝灭亡后,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王莽共在位16年,卒年69岁,而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很短命的朝代之一。
历史上对王莽的评价普遍不高,一般都认为他只是一位“伪君子”,众口一辞的千古罪人。然而,近现代史学家对王莽的评价出现了反差。胡适认为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认同王莽改革中的土地国有、均产和废奴三大政策。吕思勉也认为,以汉朝为出发点,即将王莽的优点全部用一个“伪”字掩盖的历史评价不公。他们认为王莽本身博学,礼贤下士,孝敬母亲及寡居的嫂嫂,地位越高而对人越谦虚,而且自己与自己家人的生活始终接近清贫。
王莽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和改制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他的改制最终失败,但他的政治理想和改革尝试,仍然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反思。
王莽是个改革家,可是没有成功,我认为他是一个有理想的人,胸怀天下,可惜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