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家,不食无主之梨

文摘   2024-12-04 14:13   江西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个人品德和自律的典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强调道德自律和诚实守信的缩影。


许衡,字仲平,是金末元初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自幼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七岁入学时,他便对读书的目的提出了质疑,显示出他对知识的渴望超越了功名利禄。许衡的求知欲极强,即使家境贫寒,他也会步行百里去借书抄书。他的学术涉猎广泛,包括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等。


许衡的道德情操和自律精神在他年轻时的一次经历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据《元史》记载,许衡在盛夏时经过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由于天气炎热,他感到非常口渴。当时,他看到路边有一棵梨树,树上的梨子又黄又大,清香诱人。与他同行的人们都争先恐后地去摘梨来吃,但许衡却没有这么做。他独自端正地坐在树下,安然如常。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吃梨,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摘取它,不可以。”那人又说:“现在时局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了,何必介意。”许衡则说:“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别人丢失的,一丝一毫不合乎道义也不能接受。”许衡的这番话,体现了他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自律精神。


许衡的道德观念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强调“心之所存者理一,身之所行者分殊”。他认为,道德生活的实践是心之理的体现,人的良知良能可以自发自律地决定道德行为。许衡将“心”“性”“天”“理”等同视之,强调“心”之“气”服于“理”的状态,即人的道德主体性。



许衡的道德情操和学识,使他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还积极参与政治,为元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曾参与制定《授时历》,这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历法之一。许衡还创建并主持元初国学,任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培育了众多人才,对汉蒙文化交流和程朱理学的传播有较大影响。



许衡去世后,四方有学之士都来聚集痛哭,也有远从数千里外赶来痛哭在墓下的人。皇上特赐谥号为“文正”。这个谥号体现了对他道德文章和政治贡献的高度认可。后人对许衡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开国大儒,不藉以文章名世,但其古诗亦自成一家。他的道德文章和政治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衡不食无主之梨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考验,也是对整个社会道德标准的反思。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许衡的故事提醒我们,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坚守内心的道德准则,做一个有原则、有道德的人。许衡的一生,是对“梨虽无主,我心有主”这一道德信念的最好诠释。他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后人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这是一个装逼的故事,也不知道谁把这个故事记录下来了。



没想到还是一个伟大的天文学家,这比牛顿那个假货值得颂扬呀。



我非常怀疑牛顿被苹果砸中的假故事借鉴了这个不吃无主梨的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