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弘,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儒学学者,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不好誉,即不追求虚名,这一点在他的政治生涯和个人品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年轻时曾为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后,他的生活陷入困境,甚至到海上牧猪为生。
然而,公孙弘并未因此放弃,四十余岁时重拾书卷,开始学习《春秋》杂说,并最终选择《公羊传》研习。这显示了他不因逆境而放弃追求学问的决心。
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孙弘以“贤良”之名被菑川国推介给长安朝堂。尽管初次出使匈奴时因复命之言不合武帝心意而被认为无能,但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和学术追求。
这种不因一时的失败而放弃,不追求短期的名誉和利益,而是坚持长远目标的精神,体现了他不好誉的性格。
公孙弘在政治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智慧。他提出的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的措施,以及为在职官员制定了以儒家经学、礼义为标准的升官办法和补官条件,这些都是对儒学发展的重要贡献。他不好誉,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政策推动儒学的传播和发展。
公孙弘平素节俭,即使身居高位,也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他曾因盖粗布被子而被汲黯上奏武帝称其沽名钓誉,但公孙弘坦诚承认,并以管仲越礼及晏婴勤俭做齐国丞相的例子自比,显示了他的谦逊和不好誉。
公孙弘在处理政敌时,也展现了他不好誉的一面。他不直接与政敌冲突,而是通过政治手段,如将汲黯和主父偃派至政治漩涡的焦点位置,然后在政敌犯错时落井下石,一举将其送上断头台。
这种处理方式虽然被一些人视为权谋,但也反映了他不追求个人名誉,而是以国家和政治大局为重的立场。
他不追求虚名,而是通过实际行动和政策推动国家的发展和儒学的传播。他的政治智慧、个人品行和对政敌的处理方式,都显示了他深谋远虑。
这个丞相为什么要盖薄被子,而且这件事还传出去,我也是看不惯,这样的人不是省油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