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好父亲,既能给予孩子温柔的关爱,也能成为他直面世界的坚实后盾。
父亲的爱是孩子面对社会的力量源泉,为他们走向独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支持。
嘿,我是coken。
晚上匆忙赶去上海的高铁。临走前,背上书包,低头对女儿说:
“爸爸要去上海了,明晚打电话给你。”
女儿拿着书,抬头看我:“爸爸,你还没给我拥抱呢。”
我愣了一下,放下书包,抱住她:“对不起,爸爸差点忘了。”
基于我自己担任父亲角色感受和认知,我们深度聊一聊,分享读者朋友们。
在心理学的视角中,父亲与母亲各自承担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极为关键的角色。
心理学家普遍认为,父亲在子女成长中的作用体现在孩子如何与这个社会相处,而母亲的影响则更多指向孩子的内在关系,即自我认知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这种分工并不是绝对的,但在多数家庭中,父母双方的确会在孩子心灵成长的不同维度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1
父爱与母爱:两种成长需求的源泉
根据哈佛大学的研究,人有两种核心的成长需求,一是亲密性需求,来自母亲;二是独立性需求,来自父亲。
这两种需求的平衡影响着一个人成年后在情感和社会中的表现。
亲密性让我们懂得与人建立情感联系,获得归属感;独立性则赋予我们探索世界的勇气和面对挑战的力量。
在孩子3岁左右,亲密性的需求会开始从母亲身上逐渐转移到父亲。
这种转移并不意味着母亲的角色变得无足轻重,而是说,父亲开始成为孩子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桥梁。
尤其在0-5岁的关键时期,父亲所给予的关爱、陪伴、鼓励和保护,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和自信心。
正是这种内在的安全感,成就了孩子未来面对挫折和挑战的底气,使他们在成长路上敢于探索、敢于失败、也敢于承担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来自父亲的影响带有一种独特的男性视角和力量感,母亲的温柔和保护虽同样宝贵,但无法替代父亲在培养独立性需求上的作用。
2
父亲在女孩成长中的独特影响
因为我家是女儿,我非常关注这一点。
对于一个女孩而言,父亲通常是她生命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男性形象,也因此成为她对男性和异性认知的最初参照物。
如果父亲在女儿成长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幼年时期,能够多表达对她的关爱和关注,那么女孩将更有可能在成长过程中形成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对亲密关系的正确认知。
这种爱和支持可以帮助女孩在成年后避免陷入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懂得如何设立边界、如何去爱和被爱。
然而,倘若女孩的成长过程中缺少父亲的关爱,甚至父亲对她的态度冷淡或严厉,这可能会对她的自我价值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研究指出,一个在幼年时期未能获得父爱的女孩,容易把父亲对自己的冷漠归结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这种自我贬低的情绪会深植于她的内心,逐渐形成一种“我不配拥有幸福”的认知。
在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她可能会不断重复这种自我否定的模式,甚至会下意识地被情感疏离、缺乏温暖的男性吸引,重复着幼年时期与父亲的不良互动。
这种潜在的情感模式,使得她在亲密关系中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安全感。
3
男孩成长过程中对父爱的需求
与女孩相比,男孩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的依赖和模仿尤为明显。
每一个男孩都需要“挨着父亲的肩膀长大”,这意味着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去观察、体验和学习父亲如何面对这个世界。
父亲不仅是他的榜样,更是他从“孩子”到“男人”角色转变的引领者。
男孩通过与父亲的互动,不断吸收和内化力量感、责任感和安全感。
如果男孩在成长过程中与父亲关系融洽,他会从父亲那里汲取到力量,并逐渐转化为自己内心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在他面对挑战和权威时会提供支撑,使他不再恐惧,而是敢于直面挫折和未知。
如果男孩与父亲关系不好,缺乏父亲的认同和鼓励,他就可能在成年后缺乏力量感,面对权威时充满恐惧和不安。
这种恐惧不是对权威本身的畏惧,而是对自我不足的焦虑,因为他从未从父亲那里获得过那份对自己的信任和肯定。
父亲是男孩成长过程中第一个“外人”,这种外人身份不同于母亲,决定了男孩在未来如何面对外部世界。
与父亲的互动,特别是被认同和被接纳的体验,会让他在未来的社会关系中敢于表达自我,而不至于在面对他人评价时手足无措,亦步亦趋。
4
父亲严厉打压的后果:对男孩成长的压制
倘若父亲在教育男孩的过程中,习惯性地采用严厉的批评和打压手段,那么男孩的攻击性会被极度压抑。
这里的“攻击性”指的是人内在的一种生命力和创造性,而非狭义的暴力行为。
攻击性在心理学中也代表了一个人向外拓展、突破自我界限的能力。
如果这种攻击性在幼年时期被父亲强行压制,那么男孩在成年后往往缺乏进取心,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
被压抑的攻击性,会让男孩在社交中显得软弱,缺乏竞争力和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意识。
一个人生命力的旺盛,表现在敢于去竞争、挑战、突破;而被压制的生命力则表现为害怕冲突、缺乏自信、逃避责任。
一个在幼年时期屡受打压的男孩,长大后很可能不敢去面对冲突,也不愿承担风险,更难以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害怕冲突、自卑软弱、逃避责任甚至墨守成规,都是生命力被压制的外在表现。
这样的人,即使在成年后进入社会,也往往不敢去竞争,害怕失败,始终停留在一个自我设限的“安全区”内。
5
反思:成年后的行为模式往往源自童年
所以,如果你在进入社会后,发现自己在职场和生活中不敢竞争,总是缺乏动力,没有勇气去追求更高的成就,这些问题可能并非是单纯的性格缺陷或能力不足,而是深层次的心理问题。
这种问题的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成长经历。
缺乏父爱的孩子,总是习惯于压抑自己的需求,守不住自己的权益,甚至会重复一段段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这种“走不出来”的关系模式,可能源于我们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缺乏父亲的鼓励、支持和关怀。
与父亲关系的不良互动,使得我们在未来的人际关系中,始终感到不安和不确定。
我们往往会重复早年与父亲的互动模式,试图在不健康的关系中找到一种熟悉的情感归属。
写在最后
父亲的角色(单亲,也可以完成):一种不可替代的存在。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角色既是力量的来源,也是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
孩子从父亲那里学到的,不只是如何对待他人,更是如何在社会中立足的底气和勇气。
母亲的爱给了孩子温暖和归属感,但只有父亲能赋予他们面对风雨的韧性和力量。
父亲的爱是深沉而有力的,他所提供的支持和保护,塑造了孩子在面对挑战时的姿态和心态。
正因如此,作为父亲的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在孩子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们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好榜样的角色,用温柔与力量去支持他们,帮助他们成为既能爱人、也能独立的成熟个体。
父亲的角色无可替代,他是孩子走向世界时的那一盏明灯,照亮他们成长的方向。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表达对孩子的关爱,成为他们前行路上的坚强后盾。
这样,他们在成年后便能带着足够的力量和安全感,去面对这个世界的种种挑战,去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