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下母女撕心裂肺的哭喊,谁之过?

文摘   2024-10-14 22:14   上海  

我们对孩子应该是爱的传递,而不是情绪的宣泄。

当学习的压力压垮了亲情,我们必须反思:只有在理解和陪伴中成长的孩子,才能真正绽放潜力。

爸爸在读 原创:傍晚发呆

嘿,我是coken。

恐惧摧毁了我们的生活,把大人逼得面目狰狞,把孩子逼得千疮百孔,痛苦不堪。

愿我们都能看到孩子的心,事无巨细、千篇一律的教育规矩是对孩子的伤害。

希望所有的父母都明白,今天孩子粗心大意真的不代表他长大后也粗心大意,更不代表他会一事无成、万劫不复。

今看到一篇文章写出歇斯底里、狂暴怒吼的妈妈真实面貌(故事细节来源网友@人间至味是清欢的描述)。

分享各位阅读,为保证阅读顺畅,全文采用第一人称(我)。

内容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阅读与思考。

成年人的情绪崩溃,既是对孩子的不满,也是对自我的失望。

1

晚上九点,外面已经秋意微凉。

孩子的作业还未完成,正奋笔疾书,想在九点半前完成作业,好腾出半小时玩玩具。

我一边收拾家务,一边思索着心事,偶尔问一下孩子作业进度如何。

窗外的小区静谧安详,除了晚自习或补习班归来的学生和散步回来的老人,几乎没人走动。

打破这片宁静的,是一声凄厉的尖叫:“妈妈,求你别走!”声音来自一个年纪不大的小女孩,边哭边喊,令人揪心。

我忍不住探出头,看到一个年轻的妈妈,拎着书包和袋子,愤怒地往前走。

身后,一个看起来才二三年级的瘦小女孩,紧紧抓着妈妈的衣角,哭喊不止。

起初,我以为这位可怜的妈妈遭遇了婚变,愤然离家。

但从孩子的哭喊和母亲的怒骂中,我才明白:原来是老师布置的一张练习纸丢了,而且这已不是第一次。

在屡教不改的情况下,母亲情绪失控,甚至要离家出走,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

当教育变成了压迫,亲情便成了牺牲品。

孩子崩溃大哭,一路追赶,母亲一路怒骂,甚至升级到又打又踢,口中喊着:“你去死!你怎么不去死!”

孩子一边用电话手表给爸爸打电话求救,一边哽咽着说:“我真的找不到练习纸了,还有些东西背不出来!”

母亲越听越气,逼着已经上气不接下气的孩子当场背诵。

孩子绝望拒绝,母亲失控地狂挠乱打。

这一幕持续了半个多小时,我家孩子的作业计划彻底打乱。

那凄厉的哭喊直击耳膜,冲击着内心。

起初,大家都以为是正常的教育,别人也确实不好插手。

可随着事态的发展,越来越令人揪心。

孩子哭喊了这么久,开始一遍遍重复:“妈妈,我好累,我想回家睡觉!”

而母亲歇斯底里地回应:“找不到练习纸,你别想回家!”

当孩子的哭喊被忽视,教育的初衷是否已经迷失?

孩子彻底崩溃,愤怒地喊道:“我不找了!就找不到了!”母亲再次开始打骂。

我心中一阵绞痛,为这个可怜的孩子,也为这个被情绪吞噬的母亲。

忍不住拉开窗户,大声劝阻。

楼下路过的人也终于看不下去,上前干预,却被怒火中烧的母亲推开。

后来,孩子的哭声渐渐微弱,母亲的怒骂也慢慢平息。

也许是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过分了,也许是注意到了周围人的目光。

这场撕心裂肺的“辅导作业”风波终于落幕。

我才发现,自己已是满身冷汗,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悲哀。

孩子走过来,对我说:“妈妈,幸亏你不是那样的妈妈。”我无言以对,心中却波澜起伏。

2

然有些话要挨骂,但作为一个爸爸,我还是建议妈妈们放松心态。

爸爸不负责任也好、忙着赚钱养家也好,都不要把气撒在孩子身上。

有人说宁愿给孩子几棍子也比语言伤害要好,当然要趁早打,到初中后就不要打了!

虽然话难听,但是确实语言对孩子伤害很大。

人生是一次长途旅行,一张卷子、一次考试根本决定不了什么。

确实,如果我们看了那些跳楼的孩子的案例,我们就会觉得除了生死无大事。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的人会读书;有的人手艺好;有的人嘴巴甜……

找到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道路,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如坚韧、勇敢、有责任感、包容等等,比考试100分重要的多!

当雪崩来临,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样的局面,究竟是谁的过错?

是孩子的粗心,母亲的急躁,还是社会对教育的畸形期待?当学习的压力压垮了亲情,当作业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教育,应是心灵的滋养,而非压力的枷锁。

教育,原本应该是爱的传递和智慧的启迪。

然而,在高压的学习和竞争中,许多父母背负着沉重的焦虑,将其转嫁到孩子身上。

其实,母亲的情绪崩溃,既是对孩子的不满,也是对自我的失望。

而孩子,在压力和责骂中,迷失了学习的动力,甚至对亲情产生了恐惧。

写在最后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估计自己会发呆一会,才能让自己内心平静下来。

我能想象出那种妈妈无奈的场景,耳边仿佛回荡着那撕心裂肺的哭喊。

同时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责任去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教育?当成绩和名次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我们是否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感受?

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指责和逼迫,而是理解和陪伴。

让孩子在爱的氛围中成长,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

毕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全的人格,而非机械的学习机器。

这样的局面,谁之过?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人 。


订阅《爸爸在读》

每日精选值得你阅读的深度好文

帮你跳过那些不值得阅读的内容

实践智慧 胜于空谈 父亲的认知觉醒


推荐阅读

你的阶层、眼界、能力和认知,就是孩子受教育的上限

爸爸在读
在平凡世界,向上生长,为未来的你,做榜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