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的孩子都跳舞

文摘   2024-09-02 18:30   上海  
我作为论坛交流的主持和舞蹈爱好者的双重身份,经历了2024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整个一周的各项活动,并在结束后,以个人的视角,在ART LAB by Marie Dalgar这个跨界艺术平台进行纪实分享。

无论是从艺术总监、承办团队,还是从邀约的各方艺术家,参加舞蹈周的学生和观众,我都从中看到他们对舞蹈的理解和热爱。而当我自己抛掉对舞蹈和表演的全部预设,全然投入这丰富而热烈的一周时,我也发现舞蹈是最为与自己切身相关的艺术。神的孩子都跳舞,因为跳舞时我们直面自己和世界。

2024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现场 摄影:胡一帆


这一届粤港澳大湾区(深圳)舞蹈周7月20日开幕,但是从7月15日起就已经开始了一个面向舞蹈学生和舞蹈爱好者的培训计划——第一届「粤港澳国际视野身体训练营」。这一届训练营邀请了十三位国际导师,在两周内分享不同主题课程,主要聚焦于身体探索和舞蹈编创工具的分享。
训练营的第二周还增加了深夜排练环节,由三位资深艺术家导师带领自主报名后经过挑选的学员进行作品编创,并且在舞蹈周最后一天公开展演。‍‍‍‍‍‍‍
2024「粤港澳国际视野身体训练营」展演  摄影:胡一帆

我作为一个舞蹈爱好者和身心舞动实践者,当然不想错过体验训练营的机会,于是我专门提前一天到达,体验了一天训练营的课程。
在这一天里,作为素人的我与舞蹈学生们一起参与了3节课,将近5个小时,结束时我并不觉得疲惫,但是第二天起来有些腰酸背痛。
「粤港澳国际视野身体训练营」摄影:胡一帆

我参与的三节课主题分别聚焦身体不同质感探索、筋膜运动和接触即兴,这几节课都不是聚焦舞蹈动作层面的教学,而是身心基础的身体练习,用到想象、解剖学知识和即兴的技术。我想一部分原因也在于来这里的舞蹈学生大部分可以轻松地快速掌握动作,所以这些并非重点。
「粤港澳国际视野身体训练营」摄影:胡一帆

在这一天的体验里,我与舞蹈学生一起在导师指令下运动,敦促我挑战更精准的身体表达,比如用身体来体现“指针”、“有厚度”的运动质感。我也第一次体验接触即兴,了解到在其中双人互动如同提问与回答,第一步总是要勇于尝试,也正如导师所说:要不断练习。
「粤港澳国际视野身体训练营」摄影:胡一帆
「青年精英作品」《两者》摄影:胡一帆

舞蹈周的驻地和展演项目对于年轻的创作者来说是十分珍贵的环节,因为他们可以借此多一个创作和表演的舞台。
这一次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就筹划了多个不同类型的展演和驻地项目,也在通过驻地项目尝试建立舞蹈和本地的连接。
「青年精英作品」《回》摄影:胡一帆

展演在这里也叫做showcase,在我看来,它注重过程中的阶段性呈现,重要的是艺术家在大众和同行面前呈现自己的作品,接受批评,获得支持再上路实践。
这一次舞蹈周期间showcase共有四五场之多,其中就包括前期面向全国青年编导和舞者征集的两个项目:以“在地”为关键词的个人现代舞作品「青年精英平台」,舞蹈与戏剧、街舞、装置、声音等跨界形式作品的「跨界创作Open Call」。
「跨界创作Open Call」《一席之地》摄影:胡一帆

「跨界创作Open Call」《狗狗》摄影:胡一帆

还有两个重要的驻地项目,包括面向大湾区公开招募的「素人全年龄段驻地项目」,以及邀请国外艺术家与大湾区舞者合作共创的「国际驻地创作」。这两个在地创作项目全新生成了两个作品:《城市回声》《废墟之花》,在舞蹈周最后一天以上下半场形式呈现。
「驻地创作」《废墟之花》摄影:胡一帆

两部作品的创作过程历时一个月到几个月不等,看似短时间内的碰撞爆发,其实背后尤其考验编导与舞者演员的沟通,以及长期积累的工作方法在变化中的调试能力。
「驻地创作」《城市回声》摄影:胡一帆

「驻地创作」《城市回声》摄影:胡一帆

上半场由素人演员出演的《城市回声》完整度让人惊讶,里面的编创巧思,包括现场的音乐即兴,都是从每位演员完全不同的经历发展而来的,看出编导的扎根与用心。
「驻地创作」《废墟之花》摄影:胡一帆

「驻地创作」《废墟之花》摄影:胡一帆

下半场《废墟之花》由英国华裔艺术家Kenny与谢欣舞蹈剧场舞者和经过选拔的大湾区职业舞者一起创作完成,这是整个舞蹈周最让我好奇的作品之一,杂糅不同的音乐类型,在丰富的情绪中转换,演员的肢体动作构成了戏剧性的场景画面,其中表演者的自我也被激发出来,可以看出在创作过程中,演员与编舞建立了一个具有信任感和安全感的氛围。
「讲述与交流」第一场嘉宾杨美琦分享 摄影:胡一帆

舞蹈不只是舞蹈,舞蹈也不只关于身体。在舞蹈周,艺术总监发起了7天7场的公益论坛,邀请几十位嘉宾,面向舞蹈学生和爱好者,谈论现代舞的历史与当下,剧场内外和舞蹈相关的话题,我作为主持人经历了全部过程,自己也受益非浅。
论坛如同构建一个了解中国现代舞的坐标。我在准备资料的过程中,第一次了解到现代舞在中国发展的最初经历,包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第一个现代舞专业实验班和第一个现代舞团的创立过程。
七天里,我从论坛邀请的嘉宾身上,了解到从舞蹈生态、剧场空间、跨界创作和舞蹈评论等各个角度的现况,这些信息提供了进入现当代舞蹈创作的多样入口,其中的内容值得单独分享。
「讲述与交流」现场 摄影:胡一帆

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时刻,其中之一是来自伦敦的舞蹈表演者、编舞家Dickson,他的个人创作跨越当代舞和街舞两个舞蹈范畴,但是他反复强调他所做的并非融合两者,而是创造个人经验生发的全新内容,他用了一个比喻:如同黄色和蓝色在一起混合成绿色,你可以从绿色中追溯黄和蓝,但是绿色就是绿色,而不是黄色也不是蓝色。
论坛以现当代舞蹈领域的同辈青年艺术家的聚会结束,这一场交流最后,我们意识到大家都在持续实践和探索中,一切都在生长,有着许多未知的可能性。
「讲述与交流」现场 摄影:胡一帆

舞蹈周期间的交流不只发生在论坛活动中,也在每天的演出结束后,大家不愿意散去,而是走到舞蹈周中庭空间里喝一杯聊一聊,如同派对,已经成为舞蹈周的一部分,轻松的环境让大家脱离陌生感,结交新朋友,并与欣赏的艺术家“搭讪”聊天,了解更多创作的背后经过。
「讲述与交流」现场 摄影:胡一帆
舞蹈周不只是舞蹈爱好者们的内部聚会,也将慢慢变为一个城市的艺术狂欢。舞蹈与大众建立连接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就是通过作品。
亲子互动剧《彗星》剧照 摄影:胡一帆

舞蹈作品一般会让大众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这一次舞蹈周呈现了12个剧场表演项目,另外还有两场舞蹈影像放映,考虑到不同观众的不同喜好。高质量的表演活动必然会慢慢吸引大众走向剧场。
公益观演 舞蹈影像」 策展人吴孟珂 摄影:胡一帆

第一次参加舞蹈周,虽然强度很大,但是我仍然场场演出不落。许多受邀演出的外国舞团作品给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其中印象最深的是西班牙马尔卡特舞蹈团带来的《森林》和旅德意大利艺术家Andrea Salustri在2023威尼斯舞蹈双年展备受好评的《万物生长》。
《森林》剧照 摄影:胡一帆


《森林》体现了极强的身体性和故事感的完整合一。我一边惊叹仅仅三个舞蹈演员就将硕大舞台全部占领,上演如此复杂和超强体力的动作(有些向杂技和武术靠拢),一边感叹慢慢化成一个普世故事,堪称丛林版“人类进化史”。
而《万物生长》则像一个演员在台上的物理声音游戏,演员于冥想中与塑料泡沫玩耍,这是关于人与材料的接触即兴,也是整个舞蹈周呈现的可能最为不同的作品。

《万物生长》剧照 摄影:胡一帆


而整个舞蹈周情绪的最高点,则为谢欣舞蹈剧场新作、全球首演的《废墟上的日出》,这是舞团与阿尔巴尼亚编舞家布里格尔·乔卡历时半年创作的新作,也是舞团经历了工作室火灾磨难后的重生之作。
《静默区间》剧照 摄影:胡一帆

如果说《静默区间》通过上半场《比邻》精湛的身体技术和下半场《废墟上的日出》震撼的舞剧让人久久难以平静,最后一晚的压轴戏「国际精英GALA」则呈现了完全不同风格的11位国内外精英作品,让人惊叹每一位艺术家的独特魅力。
「国际精英GALA」剧照 摄影:胡一帆

值得单独提到的是舞蹈周针对青少年儿童的舞蹈教育项目「种子计划 青少年艺术成长实验室」,这个项目包含两个阶段,第一部分是谢欣舞蹈剧场的三位舞者演员作为种子导师在20天里进入不同地区展开了面向101位青少年现代舞舞蹈教育。三位导师在过程中记录了详细的笔记并发布在粤港澳大湾区舞蹈周公众号上。‍‍‍‍‍‍‍‍‍‍‍‍‍

第二个阶段则是由前期帮扶地区选出的3位青少年与公开招募的12位青少年一起,舞蹈周期间参与5天的公益课堂,由5位与舞蹈相关但来自不同领域的艺术家,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进行空间、材料、音乐等身体舞蹈探索。‍‍‍‍‍‍‍‍‍‍‍‍‍‍‍‍‍‍‍‍‍‍‍‍‍

在这里,你总是能与孩子们的微笑相遇。

「种子计划 青少年艺术成长实验室」摄影:胡一帆

「种子计划 青少年艺术成长实验室」摄影:Cathy Li


当我回想这一次舞蹈周,虽然已经过去三四天,但仍然会在梦里遇见回到现场,或者经历某个舞蹈片段,这样的情节让我好像仍然置身其中。丰富而热烈是舞蹈周留给我的体感。我在收拾行李的同时,也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我的个人探索中,带着这些信息、消化吸收转化,并且与这些交到的朋友和老师们展开后续的交流,一切都将在实践和时间中发酵。

《废墟上的日出》剧照 摄影:胡一帆

精彩的开幕记录 视频拍摄制作:谢宇


谢欣舞蹈剧场
XieXin Dance Theater[dance movement research] 无限可能·动作研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