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买加,一个被称为“无父之国”的地方,私生率高达85%。
没错,就是85%!
也就是说,十个牙买加孩子里,八个多压根不知道自己老爸是谁。
这个国家的父亲们堪称“人间蒸发”的大师,堪称全球第一“跑路高手”。
要说起牙买加这地儿,除了加勒比海的碧海蓝天,最“出名”的大概就是它那迷幻般的“开放”了,混乱得甚至让人怀疑人生。
下面,我们就来聊聊这个“什么都敢开放”的奇葩国度。
“无父之国”的魔幻日常
说到开放,许多人会想到荷兰,对吧?毕竟荷兰性交易合法化,人家从政策上就对性别、性行为态度明朗开放,但牙买加不一样,它的“开放”是一种骨子里的不拘小节。
对于这点,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大胆。这国家的首都街心公园里立着两个标志性雕像——一男一女的“全裸”雕像。
说是为了展示“人类的美”,但那种近乎裸体的设计,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哪个古怪的成人雕塑展。
这对雕像还不止是“坦诚相见”,而且“栩栩如生”,以至于远远看到都会让游客脸红。
而牙买加人对此倒是挺骄傲的,觉得这是“热爱生活”的表现,是人类对爱的歌颂。
敢情,这个国家的开放程度,已经到了“与世界坦诚相见”的程度。
而“坦诚”带来的后果可不只是雕塑让人脸红这么简单,最直接的就是牙买加的艾滋病率和惊人的“无父率”。
你可以想象,一个孩子出生下来,没准儿他妈连孩子他爸是哪位都记不清楚。
这在牙买加人眼里,倒也不是什么特别的事儿,大家见怪不怪。
社会观念跟我们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父母不在乎孩子的父亲是谁,周围人也不觉得这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要搁国内,你怕是得在朋友圈和家族群里被八百回吧。
一场“父爱缺席”的社会实验
来,咱们先看看数据。
牙买加全国290万左右的人口,90%以上是黑人或黑白混血。
这个国家的孩子大部分打小就不认识自己老爸,父母大多压根没想过要结婚。
国家“开放”的思想随处可见:没爸的孩子是普遍现象,跟正常家庭比倒是更“普遍”些。
牙买加的男人对于结婚几乎毫无兴趣,这也不能全怪他们。
在这里结婚,跟别的地方一样,你得买房子吧?对吧,可在牙买加,买房可是“特权”般的存在。
贫富差距这么大,一般人要想买房那得是上辈子攒的福气,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低配版婚姻”:不结婚照样生孩子,生完继续各过各的,彼此无束缚。
于是乎,小孩出生那一栏里父亲名字那一项往往就是“某某某不详”。
这也形成了牙买加一个别具特色的“婚育习俗”——未婚先孕。
男女两人一时激情难耐,怀孕了?好说,男方出点钱,大家坐下来商量着养孩子,但婚礼啥的就免了吧。
牙买加的女人也不爱跟男人绑定,她们认为男人除了“造人”外真没多大用,甚至更愿意单身生育。
于是乎,这个小岛上,“无父”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人人活得像个“单身贵族”,不带父亲出场的剧情,人人见怪不怪。
艾滋病:他们的“执照”之争
如果说高达85%的私生子让人震惊,那牙买加的艾滋病感染率绝对能让你三观破碎。
这里性观念开放,性病也跟着蔓延。
更可怕的是,有些艾滋病感染者为泄愤,会将自己视为“带毒的炸弹”,肆意传播病毒。
早些年,有个美国人在牙买加定居,亲眼目睹艾滋病携带者为所欲为,居然写信给牙买加政府,强烈建议给这些人颁发“特别执照”,管好他们的“致命武器”,别再害人。
这个建议听起来是滑稽可笑,但却反映了艾滋病对社会造成的巨大恐慌。
谁能想到,给“性器官”颁证这种事儿,在这里竟然成了某些人眼中的“合理提案”?
但是政府也无可奈何,因为这种事儿根本就难以管控。
艾滋病就像一种“见怪不怪”的东西,成了某种禁忌中的常态。
谁会想到在21世纪的今天,性病还可以成为社会的问题?牙买加政府对此倒是早已习惯了,不少政府官员在公共场合谈及这类话题时,都是面不改色、淡定自若,仿佛只是在谈论今天的天气有些热。
历史遗留问题,黑人奴隶的“后遗症”
牙买加的种种奇葩现象,得从它的历史背景说起。
我们知道,牙买加有90%以上的黑人和黑白混血人口。
而这些黑人祖先大多是殖民时期被迫来到此地的奴隶。
1494年,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牙买加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当时这里住着印第安人,但不幸的是,他们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被殖民者压迫得几近灭绝。
取而代之的是,从非洲被掳来的黑奴。
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从奴隶身份中挣脱出来,但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自由,还有长期殖民压迫带来的观念影响——一种随意与松散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了如今牙买加特有的家庭观念。
因为长期受到奴役,牙买加的社会关系一度变得混乱,殖民时期的开放思想与当地的混乱家庭观念结合在一起,使得“父亲缺席”成为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
时至今日,牙买加的开放程度甚至让不少西方国家都甘拜下风。
难怪有人戏称:“牙买加人的‘自由’观念,可真是跟别人玩出了新高度。”
博尔特:牙买加的一抹“亮色”
在这些杂乱的现象中,如果有什么是让牙买加人自豪的,那大概就是短跑之王尤塞恩·博尔特了。
这位“飞人”在奥运会赛场上一骑绝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9.69秒的成绩直接封神。
要知道,全球短跑运动员突破10秒大关花了72年,再从10秒跑到9.9又花了23年,而博尔特一上场,直接将纪录提高到9.58,这成绩,简直让人类的极限望尘莫及。
牙买加人说他是“上帝送给牙买加的礼物”,博尔特也确实用他的成绩让全世界看到了这个国家的另一面。
然而,即使有博尔特这样的“超级英雄”,牙买加普通人的生活依然艰难。
这里的教育水平跟不上经济需求,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悬殊,大多数年轻人没有平等的机会,即使才华横溢,也难以脱颖而出。
博尔特是个传奇,但这样的传奇对于牙买加人来说,更多是个梦想。
每天为了生计奔波的人们,根本无暇顾及什么“短跑英雄”,他们更关心的是今天能不能找到下一餐。
贫穷的怪圈:当“摆烂”成了生存方式
牙买加人的“开放”不光体现在性观念上,对人生的态度也很“开放”——反正房子买不起,婚也不打算结,孩子嘛,有就有呗!
很多年轻人干脆选择“摆烂”,觉得反正这辈子没啥希望,能过一天算一天。
有网友调侃说:“牙买加是全球最佛系的地方,毕竟啥也不管,啥也不争。”
试问,牙买加的社会在这样的“摆烂哲学”下,能走多远呢?
即便是年轻一代,思想观念也未见得有多大不同。
对于牙买加的许多人来说,孩子可以没有父亲,婚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怎么活。
这种“无父”现象不仅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差异,还揭示了经济困境下人们的无奈选择。
父母亲缺席的成长环境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最终成了全社会的习惯。
牙买加人的家庭观念就这么在几代人的“摸爬滚打”中变得稀松平常,形成了一种难以打破的怪圈。
向前还是“原地踏步”?
牙买加的“无父之国”现象,艾滋病的泛滥,以及普遍的贫困,构成了一幅奇妙又令人唏嘘的社会画卷。
这个国家的发展脚步似乎一直被某种力量拖拽着,无论是经济、教育,还是民生保障,都落后于许多同类国家。
在许多外人看来,这个国家仿佛处于某种停滞状态,只能在既有的怪圈中打转,短期内无法摆脱。
牙买加的“开放”就像是一场“无法自控的实验”,这片土地上曾经的殖民历史,伴随着贫困和自由观念,将其推向了一种独特的社会模式。
尽管这种模式带来诸多问题,但牙买加人似乎也早已习惯,习惯于无父之家的“正常化”,习惯于贫富悬殊的生活节奏,更习惯了艾滋病等问题的“见怪不怪”。
牙买加,这个贫穷、迷幻、开放又极具“个性”的小国,在加勒比海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一种奇异的光芒。
这里既有顶级运动员博尔特的传奇,也有无人问津的贫民窟与“父亲缺席”的无奈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