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著名的“活死人区”:贫民将逝者当“邻居”,在棺材上睡觉

文摘   2024-11-14 19:00   广东  

菲律宾“活死人区”:贫民的“棺材板”生活与现实

说到菲律宾,大家脑海中或许浮现的是热带海岛的美丽海滩、街头的小吃、热情奔放的人民。

然而,你可能永远想不到,在这片阳光明媚的土地上,竟然隐藏着一个被当地人戏称为“活死人区”的地方。

这里的居民不管老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与逝者为邻,甚至在棺材上睡觉

想象一下,一群人围着墓碑生活,孩子们在坟茔间打排球,大人们在尸骨堆旁边抽烟打扑克,这不是电影情节,而是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个名为“北墓地”的公墓区真实的日常。

这不是电影——现实中的“活死人区”

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棺材是神圣的,逝者入土为安是每个家庭的责任与仪式。

棺材本应是“人死为大”的象征,是敬畏与悼念的载体。

但在菲律宾的“活死人区”,这里的人们对待棺材和墓碑的态度,不仅毫不敬畏,甚至把棺材当床,把墓碑当作生活的背景板。

要是在中国,恐怕连个小孩子也不敢在棺材旁边蹦跶一会儿。

但在这里,生者与死者,就像是两类生活的居民,共同分享同一片空间——甚至没有一丝隔阂。

这个“活死人区”,其实是位于菲律宾马尼拉的一个老旧公墓,最初建于1904年,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

它是马尼拉最大的公墓之一,也是菲律宾最著名的墓地之一。

这里埋葬过一些名人、政治人物,包括三位菲律宾总统。

然而,这座公墓并非以名人墓地而出名,而是因为大量贫民在这里栖身,他们在棺材板上安睡、在墓碑旁生活,成了这片墓地的常住居民。

据2018年的报道,约有六千人居住在这片公墓中。

当地的居民并不需要支付房租,生活成本大大降低,这也是他们选择在这里安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你可能会觉得这些人是在逗闷子,可他们生活的现状,却反映了马尼拉这座城市贫困人口的生存困境。

贫民的“生死相依”:不畏死亡的生活方式

在这片“活死人区”,贫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与我们理解的“墓地”概念不符。

棺材板、墓坑甚至尸体旁,成了他们的“家”。

这些人生活在棺材板上、墓碑旁,甚至直接住进了别人墓坑的间隙中。

最让人吃惊的是,这些“死者”和“活人”并不感到冲突。

棺材,是他们的床;墓碑,是他们的墙壁;尸体的腐烂骸骨,甚至成了孩子们的玩具。

对于他们而言,死亡并不可怕,甚至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地的居民们通过简陋的棚子搭建起自己的“房屋”,把墓碑作为墙壁,棺材板当床。

对于那些居住条件稍微差一点的人,他们只能在墓地里与尸体为伴,有时甚至用绳子绑个吊床,挂在空中做为“婴儿床”。

这种生活方式让我们这些从未见过的“普通人”难以理解,但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种生活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常态。

有人选择白天在外工作赚点钱,晚上回到“家”,而大多数人则在墓地中找到与死者共存的“活法”。

一块“死人地”,藏着活人的智慧与技巧

听到这,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种生活环境恶劣不堪,似乎没有任何希望可言。

但如果你走进“活死人区”,你会发现,尽管这里住着的人群极为贫困,然而他们在这片墓地里却能活得有滋有味,甚至有些技能也变成了他们“生存的秘诀”。

比如,他们中不少人会做棺材雕刻,这不仅是他们的生存手段,也是他们的“荣誉”。

有些人甚至说,能在墓地做棺材雕刻是一种“高尚”的职业,因为这项技能需要技巧,需求量大,收入可观,能维持生活,也能有尊严地过日子。

在他们的眼中,能成为一名棺材雕刻师,是一种“高香”的象征。

这是一门传承的艺术,从父辈到子女,技能一代代传下去,仿佛在这片土地上,一切都是与死亡为伴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这些人不只是“活在棺材上”,他们的日常生意就是为死者服务——无论是棺材的雕刻、墓碑的打磨,还是为死者家属提供后续的服务,包括抬尸、入葬等,都是他们的收入来源。

你可以想象,在这种环境中生存的他们,“术业有专攻”,即使整个世界看似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却在这片尘土飞扬、腐烂的尸体旁依然顽强地活着,赚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钱。

贫民墓地的安宁与不安

虽然生活在墓地中看似充满矛盾,但在一些当地居民的眼中,这座墓地反而是一片“相对安宁的土地”

在马尼拉,外面一些地区时常发生社会动荡,贫民窟的骚乱频繁,许多人无处可去、无处藏身。

而与墓地为邻的这些人,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他们至少不必担心恶霸和犯罪分子的骚扰。

毕竟,连死人都住在这里,谁还敢轻易来骚扰他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生活就没有困难。除了常常缺乏水源、供电不稳定等基础设施问题,这些居民还面临着日复一日的贫困困境。

水源短缺是他们生活的最大困扰之一。

由于墓地没有自来水设施,居民们必须走上好几公里的路去取水,并用坏掉的推车将水运回来。

每天为水奔波,已经成为这里人们的日常工作。

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找到了活下去的方法,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勤劳作,构建着自己的生活。

这里的居民虽然住在棺材旁,生活环境差得让人心疼,但他们坚韧不拔,在这里奋斗、生存,甚至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这样的坚韧和适应力,或许是这片土地上,死与生之间最深刻的交织。

社会的侧面镜像:死者旁的“活人”

菲律宾的“活死人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贫困与社会不公的一个缩影。

这里的居民并非因为“死神”来临而居住在这片墓地,而是因为生活的重压与无奈,他们才选择在墓地中栖身。

若没有足够的生存资源,若没有工作机会,若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或许任何人都会选择在这样一个地方寻求一丝生存的希望。

在菲律宾,尤其是马尼拉,人口密集,贫困现象极为普遍。

来自全国各地的贫民涌入首都,找不到工作、无处栖身,最终只能依赖像“活死人区”这样的地方生存。

墓地的“安宁”,也许正是他们选择这里的原因之一。

这里,至少没有频繁的社会动荡,没有外来威胁,虽然艰难,却比外面的生活要“安稳”得多。

然而,这个问题根本无法通过居民的努力来解决。

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在于政府的政策和社会福利的改善。

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缩小贫富差距,才能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脱离贫困,获得更好的生活。

结语:从棺材到希望

菲律宾的“活死人区”,是死者与生者共存的奇异画面,是贫民与死亡并肩的现实。

而这些生活在墓地中的人们,在生活的困境面前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或许从外人眼中,这里充满了荒诞与不安,但在这里生活的人们,早已习惯了将死亡视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真正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个社会所面临的贫富不均和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虽然这些居民从未放弃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他们或许并不明白,他们的生存条件和困境,正是社会失衡的一个象征。

愚叔看世界
漫步在历史的街头,品味异域的风情,这就是旅游的魅力所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