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社交圈现状:男人还在狂欢,女人已悄悄“下桌”
教育
情感
2024-12-04 21:01
河北
我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参加的同学几乎都是男生偌大一张桌子上,只有我和另外一位女同学是女性。而且我们两个,也是因为老公也是同学,以“同学+配偶”的双重身份出现。从高中毕业的第一次同学会男女参半,到现在女性逐渐退出社交舞台,女同学们开始“沉默下桌”。不仅如此,我们这些女同学,每次也都是提前离席,毕竟九点以后,看孩子才是人生第一要务。或者就是提前说好了能到,但是却因为孩子病了,孩子没人看这些问题而缺席。我忽然意识到,这种“沉默下桌”已经悄无声息地成为了许多中年女性生活的一部分。她们的社交圈,仿佛在岁月和生活的推挤下,逐渐变得稀薄,甚至干脆消失了。这些无声的退场,或许远比我们表面看到的那些家庭琐事更加复杂和深刻。女性的“退场”,是一场无声告别
在婚姻中,女性的“退场”从来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它是日复一日的自我消耗,是在无数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中逐渐迷失自我的过程。它是从我们拒绝一次次朋友的聚会邀约开始的,是从“家里还有事要处理”这样看似合理的借口中发生的。我们有一个5人的闺蜜团伙,每天聚会都得找工作日的中午,牺牲无休时间换取两个小时的知心话。因为晚上要辅导孩子写作业,周六日更是数不清的家庭琐事。婚姻对于许多中年女性来说,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战场”。这个战场并不是与丈夫之间的斗争,而是一场无休止的“角色扮演”。而这种退场,更多是一种被社会、被婚姻期待的“默许”。有一次我感叹我们几个相聚困难的时候,有一个闺蜜说:你知足吧,咱们几个能聚起来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她说的前提是,我们几个的孩子中午都去接送站,不用我们来回奔波做饭和接送。说完这句话之后,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都感觉到一丝丝的“感谢命运垂怜”的感觉。仿佛有一些“本应”是我们的任务,被“允许”转嫁了一样。好像是被某个人,也好像是被某群人,更似乎是一些声音与观念。女性的每一次外出、每一次聚会,似乎都需要找到合理的理由,似乎都必须在确保家庭一切运转无误的前提下才能进行。然而,这种付出往往是一种隐形的劳动,没有掌声,没有认可,只有无尽的责任和辛劳。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许多女性自然而然地把自己放在了最后一位,总觉得家庭是第一位,自己可以再往后放一放。而这种“再往后放一放”,最终成了无数女性退出社交圈、退出自我世界的开端。![]()
女性的妥协,本就是理所当然
女性在婚姻中的“退场”现象,并非源于一时的选择,而是来自于婚姻对她们逐渐的、深层次的消解。最近热映的电影《出走的决心》可以说评论是好坏参半,女性觉得是一种觉醒,而男性却觉得这种出走是不负责任。电影的原型来源于真实故事,“50岁离家出走”的苏敏。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年妇女,普通的就像千千万万的女性。小的时候要把白馒头让给弟弟,自己只能吃窝窝头,她从来没有觉得这有什么问题。结婚后,她要遵从父母的意愿当“扶弟魔”,她依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她当家庭主妇,伺候一家老小吃喝拉撒,她的男人一个好脸也不给她,对她永远是冷暴力,但是为了孩子忍一忍,好像也是理所当然。忍到女儿结婚,还不够,还要等到女儿的双胞胎孩子上幼儿园。她也是有自己的同学的,她答应了同学们要去成都参加同学会,为了那场20年不见的会面,她特意给自己买了一条红裙子。女儿在生完孩子后,回归职场本就很困难。好不容易找到工作,而且答应人家肯定不会因为家里的事情请假,才勉强得到这份工作。没办法,她只好收下自己的红裙子,放弃自己二十年一次的同学会,继续川流不息地做饭、洗衣服、接送孩子。直到她抑郁了,觉得活不下去了,她才从家庭生活中“刑满释放”。而这种“刑满释放”还伴随着“越狱”的指责:你不负责任,不顾女儿的死活。你走了,她就要全职带孩子!可事实就是如此,多少人的岁月静好,都是从家庭中某位女性的“下桌”开始的。这种“下桌”是悄然无声的,是我们一次次觉得“算了,我理应先顾家庭”的妥协,是一次次在生活的琐碎中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婚姻中的女性退场,并不是因为她们不愿意社交,不愿意有自己的生活,而是因为婚姻的重压和社会的期待,逐渐把她们的世界挤压到了最小。![]()
鲁迅的爱情小说《伤逝》中,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川流不息的吃饭。故事讲述了一对热烈的男女同居后的生活,涓生是一名作家,需要在家里写作。子君则在同居后当全职主妇,喂鸡喂狗洗衣做饭,两个人整天都要在家。有一天,涓生提出了分手,理由是受不了贫穷与生活的琐碎。而这“川流不息的吃饭”背后,我们看到不仅是一个皱着眉头,表情厌恶,大声咆哮的男士。有没有问过她厌倦不厌倦,有没有人在意过她内心孤独不孤独?她们开始习惯于把自己的情绪藏起来,习惯于在外人面前保持家庭的体面,习惯于在每一个需要时挺身而出,但却很少有人问她们:“你厌倦了吗?”生活是忙碌的,但是再忙碌也不过就是那几十平米的房子。当女性在婚姻中沉默退场时,内心的孤独不再是空白的寂静,而是一种深切的“被忽略”。她们的疲惫不再被看到,她们的孤独不再被理解,她们的声音也早已消失在无声的奉献中。在家庭生活中不被看到,在社交生活中也已经“下桌”,那她们又是谁?又能以何种形式被看见?“下桌”之后的女性,并没有迎来轻松,反而是更深层次的孤独与疲惫。![]()
在婚姻中独处,在沉默中安定
女性的退场是无声的,同样,女性的觉醒,也可以是无声的。在婚姻中,“无声革命”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斗争,而是一种静水深流般的觉醒,是每一个在婚姻中逐渐退场的女性对自己的拯救。这种“无声革命”,不是告诉我们要对婚姻失望,也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挣脱家庭的束缚。而是学会在看似失声的婚姻中,为自己找回一个空间,一份独处的自由。我们可能已经不再适应觥筹交错的社交生活,那么我们依然可以在独处中,找到内心的安定。独处,不是冷淡他人,也不是对婚姻失望,而是让自己有机会重新听到内心的声音。学会在繁杂琐碎的生活中,找到与自己的对话,找到一份不依附、不依赖的自我存在感。它是你为自己划定的边界,是你在婚姻中对自我的一种成全。婚姻可以让你有所妥协,但永远不要让自己无声地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