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常见食物,含盐量超出你的想象

政务   2024-12-25 21:31   北京  


现在大家都非常重视控糖,高盐饮食对健康的危害都有些快被遗忘了。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也进一步强调了要减少盐分的摄入,建议每天吃盐控制在 5 克以内——而中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高达 10.5 克。


可真正能做到低盐饮食的人少之又少,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隐形钠很容易让人忽略,有些吃起来不咸的食物但其实可能含盐量很高——比如,挂面


隐形高钠食品 

/ 挂面、面包、运动饮料、话梅 /


我们日常饮食中钠最主要的来源是食盐,不过,除此之外,隐形钠是人们经常忽略掉的问题。有些食物即便吃起来不是咸的,也可能含有高钠。

 

味精、鸡精、酱油、腐乳等调味品,话梅、薯片、切片面包、挂面、运动饮料等加工食品,实际上可能钠含量很高。


1

挂面


很多人家里都放着包挂面以备不时之需,万万没想到它居然是个“高盐刺客”。


举个例子:下图这个挂面的钠含量是 900 毫克/100 克,也就是说,如果你吃了 100 克,就摄入了 900 毫克的钠,已经占到了每日钠摄入的 45%。但你今天还得吃别的东西呢,稍不注意就钠摄入过量了。


某款挂面的钠含量 | 截图来自电商平台


为了减少盐分摄入,现在出了一些不加盐或者少盐的挂面,相比传统挂面来说,钠含量低了很多。


无盐配方的挂面 | 截图来自电商平台


2

运动饮料


市面上几乎所有的运动饮料都添加了食盐,一瓶运动饮料下去,很可能就摄入了每日所需钠的 10%左右。而我国民众的钠摄入普遍偏高,尤其是一些饮食口味较重的地区,钠摄入超标尤其普遍。所以平时我们就没必要再通过喝运动饮料来增加钠摄入了。


3

切片面包


面包因为吃起来不咸,也经常让人忽略了它的含盐量。比如下图这个超市里常见的切片面包,吃两片就占到了每日钠含量的 18%。吃完最好是有意识地注意一下今天的其它钠摄入。


某款切片面包的钠含量 | 截图来自电商平台


总之,大家在买包装食品的时候,最好看一下配料表和营养成分表。有的加工食品因为糖的中和作用,吃起来不咸但钠含量很高,需要通过成分表识破真相,尽量不买或少买高钠食品(钠含量>600 毫克/100 克)——常见的咸味零食基本都超过这个值。


除此以外。再给大家几个小建议吧:


👉 麻辣烫、螺蛳粉、泡面类的食物不要喝汤


👉 吃辣条不要舔袋;


👉 吃薯片不要舔手;


👉 少吃蜜饯果脯。


控盐小技巧 

/ 买个合适的小工具很有效 /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盐控制在 5 克以内。为了摆脱不知道“5 克究竟是多少”的窘境,更准确地计量调料,下面几个小工具非常值得尝试。当你准确称量几次后,可能就会发现自己吃盐量真的远超想象


1

控盐勺


下图的勺子一平勺装盐 2 克,健康成年人每天最多有 3 勺盐的额度。如果食材含盐或用酱油、味精、鸡精调味,还要适当扣除额度。


某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2克控盐勺 | 作者 拍摄


2

电子控盐勺


常见的调味品除了盐,还有酱油和鸡精,电子控盐勺不仅可以称盐的重量,也可以测量酱油的容量。比如一道菜放了 2 克盐+15 毫升酱油+2 克鸡精,根据配料表可以算出这份菜中的钠就已经相当于 6 克盐!


类似于这样的电子勺 | 截图来自电商平台


3

定量盐罐


这种罐子的好处是储存和控制一体化,现在大部分的都是按一次出盐 0.5 克。


定量盐罐 | 截图来自电商平台


4

手指抓一撮


有的小伙伴想像撒盐哥一样潇洒,但我验证了之后发现,手指撮盐法真的太难了,每次撮出来的量都不一样。所以,不推荐大家采用撮盐这种不严谨的办法,差异真的太大了。



一大撮盐 1.1 克,一小撮盐 0.4 克,某次三指互搓后残余量丨作者 拍摄


限盐会影响快乐吗 

/ 坚持一个月就会习惯新口味 /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盐乃百味之首,缺之寡淡无味”,中国人的平均盐摄入量高达 10.5 克,一下子降到推荐的5克以下,是不是意味着吃啥都会不香了啊?


有研究显示,坚持低盐饮食 4~6 周后,人就会适应新的咸度,并且盐的摄入量与味觉享受不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说,人对咸味的需求是可以改变的,只要坚持清淡的味道一个月就会习惯新口味,限盐不会夺走你的快乐。



策划制作

来源丨吃货研究所

审核丨阮光锋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责编丨杨雅萍

审校丨徐来、林林


相关推荐

1.一个能延寿的吃饭习惯,做起来真的超简单!强烈建议你试试

2.以为是痔疮,结果是肠癌!竟是被这件常见“小事”给耽误了……现在知道还不晚

3.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凡事都和伴侣“掏心掏肺”?

4.冬天必吃的神仙菜!营养美味还抗癌,答应我一定要试试

5.5 种疼痛可能是骨质疏松的信号,可惜很多人不知道,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


点亮“在看”

一起涨知识!

科普中国
公众科普,科学传播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