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地窨子

文摘   文学   2025-01-17 07:03   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老家的地窨子


作者:姜佃广


                                 
在我的记忆里,老家(鲁西南的农村)每当冬季到来前,每家每户都要挖个“地窨子”,主要用来储存地瓜(红薯)、白菜等越冬蔬菜;也有几家联合挖一个较大的“地窨子”,主要是晚上纺棉花、做针线活等。这种地穴式构筑物,简便易建,几乎没啥成本,也就是男人们出些力气,用些木材和玉米秸之类的,然而“地窨子”在那条件艰苦的时代,给农村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和温暖。

用来存放地瓜的“地窨子”,有的是在自家庭院里挖,有的则是邻居几家集中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上挖。我家的“地窨子”就在我家的院外紧挨着院子的空地里,因为空地面积较大些所以三叔家的、三爷爷家的还有前边丁姓邻居家的都在一起,由于空地上栽着很多的树所以“地窨子”排列也不规整,那里能避开树根就在那里挖。我家的“地窨子”不大,长约4米、宽约1.5米、深2-3米左右;挖好地坑后,父亲干活十分要好,总把“墙面”切砌得整齐平滑,上面摆放几块家中不用木棍或旧梁檩作“地窨子”梁,再铺些玉米秸等等当顶棚,覆盖一层厚土,使其成弓形高出地面,以便雨水能往外流。在“地窨子”的一端留有出入口,出入口两边壁上掏挖几个洞,为可供人上下的“台阶”,当然也有的用木棍绑一个简易的梯子方便上下,出口处用捆扎的谷秸掩盖着,三叔家则是用一张废旧的铁皮盖着。我家的“地窨子”就是储存地瓜用,父亲把有伤疤的地瓜挑出来,把完好的地瓜整齐摆放在“地窨子”里,每摆一层就散一层的干“沙土”。有时大白菜也放到“地窨子”里存放,只不过要经过晾晒,最外面的叶帮干了才行。像萝卜和胡萝卜父亲从没在“地窨子”里储存过,总是挖坑用干的土埋起来,也许父亲认为是最好的储存方法吧。

“地窨子”的恒温效果很好,外面天寒地冻、滴水成冰,而“地窨子”内的温度,则相对比较恒定,储存在里面的地瓜、大白菜等能保持得很新鲜。当然也有缺点,就是通风不畅,里面的湿度较大。开春后,随着地表温度的上升,地窨子内的温度也开始升高,那些储存的地瓜等会容易发芽变质。每每至此“地窨子”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人们便将存放在其内的地瓜、蔬菜等取出,将地窨子填平后恢复原貌,待来年需要时再另开挖。我们的先人勤劳智慧,在没有冰箱、冰柜和冷库的时代发明了“地窨子”,并祖祖辈辈流传了下来,让“地窨子”成为不耗能的天然“蔬菜食粮储存库”。

“地窨子”也是顽皮孩子们捉迷藏最好的地方。记得小时候吃过晚饭,当茫茫夜空,满天的繁星就像洒在碧玉盘里的粒粒珍珠,明月高高挂在天空中,洒下皎洁的月光,地面上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银纱,也是做迷藏的时机,虽是冬天但对于我们孩童来讲没有一丝寒意,做迷藏的游戏会让我们热热闹闹,做迷藏参与的伙伴可多可少,通过“剪刀、包袱、锤”留下一个,用手蒙住眼睛,剩余的伙伴一哄而散,各自寻找藏身之处,为了不让伙伴找到,我便掀开三叔家“地窨子”的门盖,躲进去,怕找到“地窨子”里了,我便攀爬到三叔摆放的地瓜上,把地瓜蹬下许多,弄的一片狼藉。或许是三叔下“地窨子”取地瓜时发现了,晚上便在远离“地窨子”的地方“埋伏”,当我下“地窨子”做迷藏时,在“地窨子”里被三叔抓了“现行”,不光挨了顿臭骂屁股上还挨了巴掌,其实三叔并没有用力,但屁股仍感到了痛,那个痛也就永久地留在了“地窨子”里。

用于妇女纺线或做针线活的“地窨子”面积要大得多,一般一个“地窨子”能容下四、五个人在里面用纺车纺棉线。在我的记忆里,最大的“地窨子”应是我们村上年轻人冬季习练武术的“地窨子”,有三间房屋大小,村上的年轻人晚上在里面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一起练武强身。作为学生,我光顾的是纺线或做针线活的“地窨子”,纺线或做针线活的“地窨子”多数选在村内的空旷地,由几户人家共同挖、盖而成,把纺车搬到里面,纺车前再挖个四方的小坑填充上麦秸供暖和双脚。因为“地窨子”里不宜摆放桌子,我一般是在家写完作业,拿着书本在“地窨子”里去夜读,在“地窨子”冬天是温暖的,那是来自泥土永恒的体温。“地窨子”有时也是村上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场地,等到深夜纺线结束,钟情的男女便借故留在“地窨子”里,诉说衷肠,立下“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月下“窨”里誓言。有调皮的小伙子约几个伙伴,去偷听情话,然后大声重复恋爱青年的话“我爱你”!故意让“地窨子”的情侣听到,让情侣一阵害羞。在当时有很多的情侣把爱留在了“地窨子”里。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如今科技发达了,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地瓜不再是老家人们的主食,成为了制作粉条的原料。蔬菜大棚让老家的人们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鲜的蔬菜。现代化的恒温库、保鲜库,比“地窨子”的效果要好多了。现在的年轻人更不知纺车、织布机了。在老家已有很多人盖起了楼房,家家有空调有取暖设备,实现了冬暖夏凉,“地窨子”退出了舞台,永远的消失了,只留在老家那几代人的记忆中,成为生命中的“窨”记。





作者简介:

姜佃广,男,山东梁山人,医务工作者,喜爱文学,在报刊、网站发表新闻报道、散文、诗歌、小小说等百余篇。

相关阅读

我的初中岁月

我的小学时光

老家再无炊烟

又过寒衣节

草坪上的婚礼

老家的蒜泥鸡蛋

又闻蝉鸣声

又是一年清明节

老家的苦苦菜

我的战“阳”之战

吹过你吹过的风 走过你走过的路

春寒

寂静的元宵节

走亲戚

故乡的酱豆子

我远去的故乡

暮秋

父亲,永远唱不完的一首歌

清香的丝瓜

又食清香的马齿苋

又是一年中考时

老家的楝子树

梧桐花又开

故乡的槐花又飘香

甜甜的谷荻儿

清明节祭祀父母

故乡的月光

又是榆钱飘香时

故乡的杏花

青涩的记忆

故乡的花鼓戏

故乡的小河

母亲的粽子

椿树王

幸福时光

老家的火盆

儿时的蜻蜓

父亲·羊·我

奶奶和她的暖

故乡的味道

老屋的变迁

我和我的家乡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jnwx@foxmail.com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济宁文学爱好者园地,发布济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