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空竹

文摘   文化   2025-01-10 07:01   山东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抖空竹


作者:文庆珍

                                            

                                      
裁竹成形腰鼓如,两端绳索弄徐徐。
当风急转如流水,山寺闻钟韵有余。

空竹,又名空钟、地铃、风葫芦、陀螺、扯铃等,是用竹木做成的,以手牵线使其加速旋转、并发出鸣声的一项新兴而又古老的体育活动。近年来,抖空竹的活动频频在中央电视台露面,引起了人们浓厚的兴趣和关注。

抖空竹这一中华民族所独具的人文景观至少在汉朝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了。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植作过《空竹赋》,北宋的宋江借此抒发其怀才不遇的心情,“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擎漫徒劳”。明《帝京景物略》中介绍了它的制作及玩法。《清代野记》中更加形象具体;“京师儿童有所谓空钟者,即外省之地铃,两头以竹筒为之,中贯以柱,以绳拉之作声,惟京师之空钟,其形圆而扁,加一轴,费两车轮,其音较外省所制清越而长……”


抖空竹这项活动据传最早始于宫廷,后传入民间,又被杂技表演吸收发展为一项绝技。明清时期随遭运由京师、天津、临清、济宁、台儿庄沿运河向着江南的镇江、杭州漫延发展,至民初,由于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才渐渐地被遗忘在生活的角落。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这一埋藏许多的活动开始恢复昔日的光彩。上世纪80年代,此项运动作为中国的国粹体育项目在“明日杂技艺术节”获法兰西共和国金奖,为中国赢得了巨大荣誉,此后在世界各地表演,占尽了风流。

国家体委还将抖空竹列为“全国全民健康运动”之一。这项活动适应范围广,可以说地不分东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参与,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十几岁儿童,人人都可在短时间里掌握其初步技能。当双手握杆抖动空竹做起花样来,上肢肩关节、肘关节、下肢胯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加之颈椎、腰椎无一不被调动起来,进一步带动全身躯前后左右移动,两臂舒展收缩,脚步跟随从中完成了手、眼、身、法步的巧妙配合,致使全身协调发展,促进血液循环,以达到健身的目的。

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2006年,抖空竹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者简介:                                                    

文庆珍,男,汉族,1932年生,济宁市老东门大街人,枣庄矿业集团退休。主要文稿收入《金瓶梅研究》等,著有作品集《夕拾》。

相关阅读

竹缘

冬至湖心

残荷

雪之锐

辞秋

夜宿夹谷山

竹梦

无题

一场好雨

微湖野荷

慰台儿庄壮士英灵

日照纪行

路梅

寒梅,绿竹

初雪

满江红·台儿庄大战

寒露腊梅

爱上层楼

龙泉塔感怀

江城子·久旱细雨

济宁的大槐树

虬横“虎蹄”

岁末,梅初

冬至,春近

冬在何处

立冬

寒露

秋渐深

白露听蛩

秋雨辞夏

醉野荷

过小满

大雪

小满

小满(诗歌)

小满(古体诗)

一剪梅·红尘琐语

汾阳四赞

雪与诗

雪中芦苇

七律·运河十二吟

你那里下雪了吗?

嵌雪楼怀古

雪(外一篇)

雪后山行

雪花摇曳

雪纷纷

在冬天写给春天的诗

江南的冬雨

孟子的声音

一剪梅·淡淡乡愁(四首)

吟冬二首

七律·初冬雨后有感

七律·冬韵(下平十五韵)

因为这些诗人,我爱济宁

七律·夏日散章十五韵

定风波·夏日有感

七律·春风入梦意朦胧(轱辘体)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  原创作品

孔孟之乡  运河之都  文化济宁

微信ID:we-0537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 

投稿邮箱:jnwx@foxmail.com

济宁文学
济宁文学,济宁文学爱好者园地,发布济宁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