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三位101IDers在校园内
开展了一场公益科普讲座
而她们所关注的话题
便是“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反思
她们意识到现如今的人们
正在信息时代的洪流中
面临着“注意力争夺”的挑战
而这背后蕴含着的是
许多心理学、生物学等学科相关的奥秘
它们等待着大众去了解
什么是“多动症”?
如何更好地关爱这类障碍群体?
怎样保持自身注意力的稳定?
......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她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探索
最终带着她们的成果走上了演讲的舞台
这个项目的产生源于
对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关注和思考
团队成员向我们介绍道:
“在这个信息发展迅速的时代里
人们大多都低着头
动动手指尖即可游离于讯息之间
仿佛这纷纷宇宙中的一切
在手指滑动之间都能尽收眼底
随着短视频的兴起,部分人发现
自己的注意力变得难以集中
也带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增长”
“因为这个现象拥有着
较高的普遍性和少量的获知度
以及我们发现
同学们普遍对儿童心理障碍了解甚少
我们决定在心理节前后
向同学们进行这场关于ADHD的科普”
在紧锣密鼓的筹备和演练之下
在一个明媚的午后
讲座在梦想剧场正式展开
整场讲座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通过对注意力缺陷障碍ADHD的
症状及成因、识别及就诊
和治疗三个大方面进行讲解
同时,姜同学还手工绘制了挂件礼品
并精心制作了明信片
作为赠送给现场听众的礼品
在整场演讲中
通过她们严谨科学的叙述
配合生动风趣的演绎
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们
都对ADHD相关问题有了非常清晰的了解
演讲的最后设置了提问环节
在和现场同学的交流中
大家都感受到了对知识的热情
和对心理障碍问题的关爱与思考
这场活动的台前幕后
凝聚了这个小团队的很多心血
在进行学术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
她们亦有无数的收获和感慨:
在团队里,我负责的是前期调研和漫画创作的工作。我本身就很喜欢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在学校心理老师的课堂启发下,我们决定用漫画的方式去进行科普。
实际的创作过程比想象中要困难。从分镜到作画,一篇漫画制作的周期以2小时为起步,有时会耗费6-8个小时。但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也学会了很多以前接触不到的知识。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发布的帖子收获到了非凡的反响。关心这类题材的人数远超想象,有家长留言说,因为看到我们的帖子才带着孩子进行了医学诊断,并及时干预。以及还有同样在做科普事业的伙伴们一起在评论区中讨论相关的话题。看到这么多正向的反馈,作为漫画制作者我很受鼓舞,这也逐渐加强了我想把这个项目做下去的决心。
所以这一次,我们希望通过演讲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给大家。准备的过程艰辛,但又充满快乐。在向别人讲解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学到很多知识。
为了能够将复杂的定义进行解构,从而让大家能够听懂,经过思考之后,我最终选择了用真人表演的形式去传递内容。我准备了几张被我画好“道具”的白纸,运用一些略带夸张的例子,邀请Lily和Farrah分别扮演“患者”进行一场“实时诊断”。这样不仅提升了演讲整体的表现力,还能够加深观众对于治疗的印象。这种表达方式收获到了学生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我比较感兴趣的领域是心理和传媒。本次关于ADHD的心理疾病科普演讲使我从专业角度更多地了解到ADHD,认识到心理疾病在患者生理机能上的异常表现等。
在演讲中我们涉及到了ADHD的症状、诊断、成因、治疗等内容,并尝试用生动的表演来更有效地向观众呈现这些科普内容,从而获得更好的科普效果。
除了本次ADHD科普演讲外,我们小组在一些社媒上也有发布心理疾病科普相关的帖子。传媒与科学普及息息相关,我希望我们的演讲让大家更科学或生动地认识了ADHD,更有效地削除对ADHD的偏见,对于其它心理疾病亦是如此。今后我们仍会发布一些科普内容,愿我们的科普能为削除对心理疾病的社会偏见出一份力。
科学与思考,是破除偏见的解药
在团队内,我偏重于研究神经科学相关的信息。对我而言,科学与社会责任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了解到心理障碍的相关理论,才让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每一个障碍者身上都存在着生理机能的异常,他们的一些行为是难以自控的,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他们都承受着巨的大痛苦,更不应该再承担社会对于他们的歧视。
所以在这次讲座中,我想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向大家展示造成ADHD患者症状的原理,通过科学的方式让大家更加了解ADHD,打破偏见,也让更多家长意识到他们的疑患ADHD孩子们可能不只是“过于淘气”、“需要惩罚”,而是需要父母及时的发现和干预。
在讲座后的提问环节,我很惊喜地看到在场的同学们通过对科学原理的了解,从内心理解了自己曾遇到过的一些“不守规矩的小朋友”,解除了对他们的偏见。拔除任何社会偏见注定是漫长的旅程,但我想,科学的证据可以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大家好!我们是一个由高中生组成的公益科普小团队,因为怀揣着对心理学和传媒科普事业的热忱与敬畏,我们一拍即合,共同投入到这个项目中。
经过对选题的讨论和对组内成员的了解,我们选择了一个我们擅长且适合的方式去进行科普——通过原创漫画,面向网络平台上的同龄人(即初中到高中学生)和其家长们,进行针对心理障碍的科普。我们希望让科普不再仅仅是对于客观事实的无味陈述,而是更吸引人注意力的故事。
我们的账号取名为“普通十边形战士SIGMA”,因为我们最初的团队里共有四名同学和一名指导老师,五个人的五双手连起来,就是十边形,sigma是求和的意思,意为:我们将手重叠,一起用自己微薄的知识制作科普,致力于打破刻板印象。
讲座顺利结束了
但这些IDers的科普事业才刚刚开始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她们
助力这些热爱思考与公益事业的同学们
用自己的方式
一点一滴地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撰稿 / 姜乐禹 张家璐
制作 / 张家璐
审核 / 王维佳 于小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