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
“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钱没了还可以再挣,时间错过了就真的再难弥补了。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之前在节目上谈到“是否会让孩子住校”时,就曾斩钉截铁地表示:“打死我也没让我的孩子住校,就算我和妻子为此会很辛苦,比如早晚要接送等,可能会付出很多,但人生不正是这样吗?”
孩子的成长是一条无法回头的单行道,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予陪伴,不仅会让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变得陌生,也会把孩子变更好的可能一并抹除。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永远是有限的,父母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负责人。只有家庭教育发挥了作用,孩子才能成长的更加健康和优秀。 01
真正优秀的孩子,都是父母陪出来的
美国的一个教育机构曾经做过一个调研,主题是“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测试上得高分”。
他们惊讶地发现,智商、社会条件甚至经济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影响最大的是父母的陪伴,所有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有句话说:
“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被誉为“华人家教典范”的教育家刘墉就养出了一对十分优秀的儿女。儿子刘轩,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还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拿过综艺节目《我是演说家》第二季的总冠军。女儿刘倚帆,14岁获得美国“总统奖”,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工作3年后,又以全额奖学金考入世界顶尖的沃顿商学院。“家庭教育最为重要的是陪伴,从儿童期到青春期,都要陪伴孩子们共享快乐时光,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成长。”
儿子初到美国时很不适应,还经常受到周围小孩的嘲笑,因此变得内向和叛逆。为了让儿子尽快走出这种困境,刘墉常常带着他去野外玩,一起挖虫子、种菜,让他做些扛土这样的体力活。另外,父子二人还会经常比赛跳远、跑步、投球等,培养儿子永不服输、不气馁的耐挫力。在他的陪伴下,儿子逐渐变得开朗、自信,也慢慢开始与人交流了。他会给女儿化妆,陪她一起玩过家家;女儿练琴,他就举着乐谱当乐谱架;带女儿做科学实验,培养她的学习兴趣……就这样,在父亲的陪伴下,两个孩子变得独立、乐观且自信。“父母的言行就是孩子无声的老师、自觉或不自觉的榜样,强有力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中学毕业,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家里的,而这段时期,正是培养他们三观、塑造他们性格最关键的时期。父母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先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什么比父母的言传身教更有用的教育方式了。热爱读书的父母,培养出眼界开阔的孩子;喜欢运动的父母,培养出身体健康的孩子;懂得沟通的父母,培养出自信乐观的孩子;坚持自律的父母,培养出独立坚强的孩子。养育孩子如同种一棵树,当种子被埋进土里,它只靠自己是无法生长的,阳光、雨露、空气的“陪伴”缺一不可。 02
错误的陪伴方式,会毁掉孩子的一生
《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过这样一个数据:
在陪伴孩子时,有49%的家长从不参与孩子正在做的事。
其中,47.6%的家长会“兼职”做家务,38.4%的家长会经常“看朋友圈、刷微博”。
这种陪伴缺少爱的流动,只是一种“形式陪伴”,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干扰。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
“中国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儿’,尽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却没有传递内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孩子很活泼,也正是喜欢探索世界的时候,不断地爬上爬下,时不时还会找到一些对他来说很有趣的小东西,一片好看的叶子,一只奇怪的小虫……他非常想与妈妈分享这种快乐,但是妈妈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偶尔的回应也只是冷冰冰的指责“那么脏,你少碰那些”,或是敷衍地答应“好好好,嗯嗯嗯”。母子二人在外面待了一下午,但是孩子没有一分钟真正感受到了妈妈的陪伴。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存在性焦虑”:指的是因为强烈的情感忽视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反映到孩子身上,就是指当孩子从父母那里找不到存在感,只能感受到敷衍和冷漠时,他们会觉得孤独、无助,甚至感觉自己不被爱。然而父母好像总是意识不到这些问题,甚至还给自己找到了一个个“看似合理”的理由。生活中,常听到有父母抱怨“我工作那么忙,哪里有时间陪着孩子”,“我不挣钱,孩子喝西北风吗”,“我都那么累了,怎么就不能玩手机放松了”……没有一份工作能把人的24小时都赔进去,区别只在于重视或者不重视。如果把孩子当成一份重要的工作,或是一个亟需维系的老板,再忙也能抽出时间。我有一个同事,也是天天早出晚归,基本是孩子还没醒他就出门了,孩子都睡了他才到家。他专门制作了一个“家庭日记本”,让孩子把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想了解的事情,都写下来,等他回家了一一解答。他也会在日记中写上自己想与孩子分享的事,等待孩子的“读后感”。就这样,虽然他和孩子没有物理意义上的陪伴,但他们的心灵仍是紧密相连的。孩子学习上的收获与遗憾、感情上的困惑与迷茫、成长中的惊喜与恐慌,他都参与其中。“父母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真心,才能收获孩子的真心。”
孩子是很敏感的,你的陪伴是否用心,他们很容易就能发现。即使不能时时在身边,但只要父母肯下功夫,依然可以做到陪伴孩子。教育是有时效性的,珍惜父母还能发挥教育作用的时间段。不要等到父母的“有效期”过了,再来后悔自己错过了陪伴孩子的最佳时间。“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教育不过是不同方式的陪伴。”
低质量的陪伴,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使整个家庭陷入无意义的内耗。高质量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同时,让家庭氛围也变得温馨和睦。“孩子就是父母情绪的接收器,当父母不安时,孩子就会立即警觉,当父母放松时,孩子立即感到愉悦。”
家长每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情绪上自然是紧绷的,就像一个即将爆炸的火药桶。在面对顽皮或是不听话的孩子时,稍不留神就会爆发,在责骂中很容易伤害到孩子幼小的心灵。长此以往,孩子在家中会变得越来越胆小、内向,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因此,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爆发前好好想想,你每天之所以这么辛苦,不就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吗?那就好好呵护、陪伴着孩子,不要让他还未长大,就先接收到来自父母的恶意。在育儿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叫做“黄金一小时”。即在孩子睡觉前的一个小时,家长若是能与孩子进行互动,将会有翻倍的效果。这个词套用在其他几个时间段也同样适用,例如送孩子上学的路上、接孩子放学回家的路上等,时间虽然不长,但能对亲子关系起到良好的维护作用。首先,互动的内容应是孩子喜欢和感兴趣的,例如有没有遇到有意思或者困难的事,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急于询问学习进度,会导致孩子的分享欲骤减;其次,互动的过程应该是无杂念的,即父母一定要放下手机、放下不太重要的事,专心的与孩子交流,给予积极的反馈,才能让这个互动真正产生效果。家长一定要明白:高质量的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是否走心。指的是父母在与孩子聊天时需要关注的三个焦点,包括倾听和表达、探索和聚焦、支撑和挑战。在犹太人家庭里,他们会把每周末定为家庭聚餐日,在当天的餐桌上,重要的不是吃饭,而是与孩子间的深度交流。我们同样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根据空闲时间,安排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的家庭谈心日。在谈心日当天,父母和孩子畅所欲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真诚坦然,彼此信任。只有真正进行了深入交流,父母和孩子才能做到相互理解,互相体谅。最好的家庭教育,永远是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好的人。“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当成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给他们以无限的爱。父母和孩子之间关系如友,这才是亲子关系的一剂良药。”
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他们开始渴望独立,想要拥有自己的空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比较可悲的是,部分家长或是出于担心、或是想要控制,迟迟不愿放手,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酿成悲剧。家长一定要懂得换位思考,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有自己的隐私,也需要被尊重、被平等对待。进孩子房间时敲敲门,等孩子同意了再进;不随意翻孩子的东西;尊重他的交友权,允许他和朋友出去玩;认同孩子的爱好,不要唯学习论……给孩子一个游刃有余的机会,也是给彼此一个进退自如的空间。“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有一只温柔的手在引导他前进,而不是用脚去踢他的胸脯。
点亮【在看】,愿所有父母都能掌握这4个黄金法则,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为更优秀的人!作者:遇见。本文首发中学生听书(ID:tingshu2018),中小学免费有声平台,听海量必读名著、必背古诗词。百万父母的教育宝典,更多教育干货文章,欢迎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