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or's Choice | 珠峰南北坡地表热通量变化特征研究
学术
科学
2024-05-24 15:22
北京
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独特的地形条件和复杂的下垫面,导致了南北坡地表通量分布的显著差异。探讨珠峰南北坡地表能量通量变化的异同,对于理解青藏高原陆-气相互作用过程及其天气气候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李茂善教授团队长期从事于大气边界层与陆面过程和云微物理过程等多个方向,并对珠峰南北坡地表热通量变化规律的异同及其变化机理展开研究,此成果近期发表在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上。“要反应区域‘面’的地-气间能量交换的实质,需要卫星遥感或者数值模式的结合才能将站点的观测结果扩展到区域。”该研究的通讯作者李茂善教授解释说。本文利用地形增强地表能量平衡模式(Topographical Enhanced 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 (TESEBS))、遥感数据和站点观测数据,对季风和非季风期南北坡的地表热通量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了研究反照率对地表热通量的影响,本文对比了MYD09GA和MCD43A3两种反照率产品的模拟结果,发现MCD43A3卫星数据改进了地表反照率,使模拟结果更准确。在高海拔地区,南北坡的感热通量都随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而低海拔地区,感热通量随着植被覆盖率和冠层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南坡的潜热通量随海拔增加而减少,而北坡的潜热通量最大值在南缘。低海拔区域的潜热通量最大值主要出现在喜马拉雅山中部南侧,高海拔区域最大值出现在珠穆朗玛峰的西南缘。土壤热通量和净辐射的季节变化在南坡比北坡明显。随着卫星传感器分辨率的提高和珠峰观测网的建立,该团队将加强喜马拉雅南北坡能量通量观测对比研究,深入了解珠峰南北坡地表加热的异同及其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珠穆朗玛峰大本营站点(作者:李茂善 )
Citation: Yonghao Jiang, Maoshan Li, Yuchen Liu, Ting Wang, Pei Xu, Yaoming Ma, Fanglin Sun, 2024. Variation in the surface heat flux on the north and south slopes of Mount Qomolangma.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100513, https://doi.org/10.1016/j.aosl.2024.100513.李茂善,男,教授,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理事,中国气象学会会员。长期从事高原气象学、大气边界层与陆面过程、云微物理过程和气象灾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及应用。主持和主研完成10多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际、国内重大项目(973项目专题)。在《Atmospheric Measurement Techniques》、《Hydrology and Earth System Sciences》、《Journal of the Meteorological Society of Japa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Water》、《高原气象》和《气象科技进展》等刊物发表60多篇论文,合作编著2部专著。2021年获得西藏自治区科技一等奖,2016年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积极参加国内外合作研究,与国外科研单位(荷兰屯特大学、德国拜罗伊特大学和日本京都大学)和国外同行有良好的合作基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2级研究生,专注于地气相互作用等方向。https://doi.org/10.1016/j.aosl.2024.100513Xuelong Chen, Yajing Liu, Yaoming Ma, Xiangde Xu, Xin Xu, Luhan Li, Dianbin Cao, Qiang Zhang, Gaili Wang, Maoshan Li, Siqiong Luo, Xin WangYing Na, Chaofan Li, Riyu LuNan Yao, Yaoming Ma, Binbin Wang, Jun Zou, Jianning Sun, Zhipeng XieLingyun He, Lei Zhong, Yaoming Ma, Yuting Qi, Jie Liu, Peizhen Li 《大气和海洋科学快报(英)》(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简称AOSL)创刊于2008年年底,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
AOSL实行严格的同行评议,发表大气科学和物理海洋学领域创新性“通讯” (letters),发表Original Articles、Reviews (特邀)、Progress and Views、Report、Data Description等类型文章。期刊一直以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快速发表为办刊宗旨,具有国际化的编委会以及编辑、审稿、作者队伍,致力于不断提升期刊的论文质量,提高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期刊自2016年起转为开放获取(Open Access, OA)出版模式。从2014年连续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期刊”,目前已被ESCI (Impact Factor: 2.3)、Scopus (CiteScore: 3.5)、GEOBASE、DOAJ、JSTChi、CSCD (核心集)、中科院期刊分区表、中国科协地学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 (T2级) 等收录。
点击“在看”,助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