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子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
因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
让它的名字镌刻在
长庆油田的发展史上
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红井子
↓ ↓ ↓
红井子,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境内,因为那里土壤的颜色是红的,人们在红色的土地上打出了一口水井作为生活用水,故而取名为红井子。
●20世纪50年代,宁夏地区就已开始了石油勘探工作
●1971年,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第三分指挥部的成立,吹响了宁夏石油大规模开发的号角。
●1976年,为尽快解决我国三线急需用油问题,石油化学工业部决定把开发建设长庆石油的宁夏红井子油田列为国家重点工程。长庆油田调集两万余人,打响了以钻井翻番为中心、产能建设为重点、原油外输为目标的红井子石油大会战。
●1978年,宁夏原油首次实现管输。
●1979年,宁夏成为当时长庆油田产量最高的地区。
会战初期,钻井翻番劳动竞赛火热开展。为了加快钻速、缩短钻井周期,钻井队都是“当天搬,当天安,当天进尺钻得欢”。同时,红井子会战指挥部大力推广高压喷射钻井新工艺,举办高压喷射钻井学习班。帐篷既是教室也是住处,地上铺满稻草,学员白天席地而坐学习,晚上打开行李睡在稻草上。
钻井翻番最大的困难是钻井用水。红井子地区水源奇缺,运输部门集中跑,一辆五十铃罐车保了一个钻井队的正常用水。大家都憋着一口劲儿,就是革命加拼命,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在红井子前线,生活、工作环境很艰苦,吃住都非常困难。
红井子地处戈壁,一年刮一次风,一次刮半年。一刮风,细沙弥漫天际,对面不见人影。石油人们住在帐篷或者荒滩上新挖的地窝子里。晚上睡觉时,石油人都将脸蒙住睡。第二天起来,被子上都落了一层沙土。
提起那段历史,有位老石油回忆道:“在大漠中的磨炼,我们总结出了很多生活经验。比如,吃面条和喝汤之类的饭,不能一口气吃完,要留一点在碗底,作为沉淀沙子的条件。还有在露天吃饭,不能蹲着吃,要站着吃,因为离地面高,沙子会少刮进碗中一些。”
按照“集输流程新、操作技术新、生产装置新”的要求,石油人认真总结借鉴了马岭等油田单管冷输试验的经验,并结合实际试验推广了珍珠岩夹层混凝土装配式计量间的新工艺。
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当时采取了分阶段、分区块、大干快上,集中队伍突击的方式。1977年初,完成王家场、红四中区和红八井区的建设任务。1978年一季度,狠抓备料,二季度捕捉战机,半月内集中陇东油建处5个大队先后搞了5次小会战,抢建马坊、摆宴井。广大职工学大庆、学铁人,以坚强的毅力,顶风沙、冒雨雪,战严寒、斗酷暑,克服困难,猛攻硬上,创造了49项新纪录,其中10项达到或超过全国油气田建设会议提出的指标和国家定额。
同时,按照专业对口,分片包干的方法,加快推进长输管线、引黄工程建设,开挖管沟、修筑沿线泵站、搭建高压输电线和通讯工程……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一项项工作热火朝天。
在油田各井站及油、水、电、路、信等配套工程基本建成时,红井子油田进入全面投产的阶段。
为了早日下泵投产,石油人在只有500型黄河压裂机组的条件下,晚上检修设备,白天精心施工,攻坚啃硬,终于在被称为“磨刀石”的低渗透油田上压出了高产油井。
1978年6月,是实现原油外输的关键阶段。红井子集中站的分输加热炉及锅炉还未烘干,不能按期投产使用。石油人不等不靠,克服困难,两天内从各钻井队集中了10多台锅炉、40多名锅炉工,大家自带行李住在简易的饭厅里,坚持完成了原油加热任务。
红井子油田的生产原油经由铁路运往兰州。随着列车的徐徐启动,标志着红井子油田开发建设的全面胜利。长庆油田从此开始了原油外输的历史。
红井子会战是长庆油田建设史上一曲艰苦奋斗的凯歌,它将永远激励长庆人在未来的建设中去开拓、去拼搏、去奋斗!
文字/王祖文 左庆生 张莹 王德
图片/杜克勤
部分老照片来自油田公司党委宣传部、档案馆、展览馆
编辑/吕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