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国产纪录片, 每天看一集, 缓解了我的教育焦虑

文摘   2024-11-12 12:00   上海  


最近看了一部很好看的教育纪录片《生命·成长》第二季,纪录片邀请了教育学、心理学、生命工程学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教育的可能性。嘉宾纷纷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践行出发,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令人耳目一新。



........................................


在纪录片开头,华大基因CEO尹晔提出了一个颇耐人寻味的现象,“上大学的时候,打球好有人喜欢,学习好有人喜欢,演讲好有人喜欢,辩论好有人喜欢,到工作了以后,就变成了:只有有钱才有人喜欢。

尹晔看来,这其实是一个社会问题的缩影——整个社会都在用钱去衡量一切价值。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也跟着急功近利起来。所有人的目标,统一变成了:上好大学、好好工作,挣多多的钱,更好地养育下一代,找好工作,挣更多的钱。


做第一代“教育型父母”

孩子出生前,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生出来健健康康的。然而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会忘了初心,在孩子身上附加越来越多的期望和目标。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专家,尹晔从遗传学上分析了这种现象的成因,“后代越少,投入的精力越大。”拿大型海鸟信天翁来说,它一次只生一个蛋,所以会花费很多的精力呵护这个蛋,否则基因就断了。它不像鱼,一次可以产出几百万至几千万个鱼卵,即使死了95%的卵,还有5%能幸存。

信天翁

我们这代父母,大多只生育了一到两个小孩,就跟信天翁一样,容错率很低,只能把全部的砝码压在这为数不多的后代身上。

有些家长因为过于焦虑,他们的很多要求,都脱离了孩子当前的天性。比如,在孩子该尽情玩耍的时候,他们让孩子去各种书山字海,等真到了该冲刺的阶段,孩子开始叛逆了,他开始迷恋网游了,开始早恋了。还有一些父母,总是不遗余力地去鞭策孩子,却从不想着提升自己。

你觉得看书好,那你就放下手机去看书,孩子会跟着有样学样;你觉得弹钢琴好,那你自己去弹,孩子从小在钢琴的熏陶下,他自然会爱上钢琴。所以啊,父母最该改变的就是自己,你变好了,孩子也会跟着变好。


好在,随着新型的教育理念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有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觉醒了。

他们逐渐明白对孩子抱有期望是对的,但抱有期望,不是让孩子去实现父母的期望,而是让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

他们也知道教育不可能只是学校的事情,更不是补习班的事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修炼,开始学着怎么去当第一代成功的教育型父母。

父母无论怎么焦虑,都是徒劳的

从极端角度来讲,父母无论现在怎么焦虑,其实都是徒劳的。

因为家长从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只能知道什么对自己以及自己这一代人好。而到底学什么对孩子有好处,只有“未来社会”才能告诉他。社会正在并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长的经验,其实已经不具备对未来的指导性了。

比如,在很久之前,玩网络游戏被家长视为洪水猛兽,而这两年,电子竞技火了,成了一种正儿八经的比赛,很多孩子通过“游戏”,成了知名的网络主播,甚至还拿了世界冠军,一时成了众星捧月般的存在。


所以啊,父母要站得高一点,要有全局观。不要看到别家孩子学奥数、英语、编程,就非得逼着自己孩子也去学。心态放平和些,让孩子活得自在一点,说不定哪天他就找到自己的天命所在了。

很多时候,其实是作为父母的我们把无处安放的巨大焦虑,投射在孩子身上。我们更应该担心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自己。

在尹晔看来,既然父母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既然未来是不可控的,那还不如做好自己,着眼于自己的人生,“一个家庭好,不是孩子好就好了,而是每个人都得好才叫好。”

当然,并不是说父母对孩子完全放手不管,而是要做一些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帮助孩子获得人生的意义感。

心理学家彭凯平认为,“很多时候,孩子的意义感,不是凭他自己的知识、经历、智慧能够想出来的,需要父母的一些指点和教导。”所以,亲子间的沟通很重要。

因此,彭凯平建议,每个家庭,每天至少要有半小时的闲聊时间。去聊一些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些抽象的问题,一些超乎自身利益的问题,想想别人、想想国家、想想社会。”

如果每个家庭都践行这样的教育,相信我们整个社会盛行的“功利主义”的价值观也会逐渐得到改善。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


蓝橡树接触了成千上万的父母后发现,教育中的很多问题,在于父母缺乏对常识的理解。


这一代父母们在用他们父母教育他们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其中就不乏落伍的、错误的教育方式。

华东师范大学的陈默教授感慨:在这个时代,孩子变了,父母却还没跟上。

父母如何才能跟上孩子的脚步?

5年前,蓝橡树制作一年一度的「教育日历」希望为家长提供更多行之有效的对策。

现在,2025年「蓝橡树教育日历」如期上线!我们吸取过去5年的经验,对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升级。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
新的一年
继续成为懂教育的父母

👇点击图片,进入下单页👇

12个教育话题
从根源上理清思路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费斯汀格法则”,意思是:生活中10%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另外90%则是由你对发生的事情如何反应决定。


想想和青春期孩子的斗争场景吧!闺蜜的女儿7年级第一次月考,数学只有66分,她那天因为工作原因心情也不太好,就把女儿大骂一顿。


女儿成绩滑坡自己也不好受,本来以为能得到妈妈的安慰,却没想火上浇油,也奋起反抗。从那天起,跟妈妈的关系就出现裂痕。


闺蜜事后后悔不迭,跟我说:“那次月考班上只有十几个人及格,题目太难了。好像从那次争吵后,女儿有什么心里话都不跟我讲了。”


每一件小事中,父母如何应对、处理、沟通,构成了家庭教育的全部。


在2025年的教育日历中,我们精选出青春期、性别教育、友情、健康生活等12个话题,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洞见。



其中既有脑科学的原理、也有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知科学的发现。用这些专业知识去武装大脑,成为内核更坚定的父母。

碎片化的学习到底好不好?如果你有时间、精力,当然是阅读书籍收获更大,但如果受限于客观原因,那么每天一点点学习,依然有启发的价值。


(点击图片,开始选购)

比如,很多父母忧心青春期的孩子追星的问题,担心会影响学习。当孩子说,周末想去参加一场漫展,父母却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如何理解青春期孩子一些你难以理解的兴趣?


在5月「青春期攻略」专题中,5月14日的内容是这样的——


12~18岁的青少年正在经历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动,他们急于摆脱“父权”的管束,追求自我认同和精神上的独立,但又无法在生活里真正实现,于是通过偶像崇拜的方式来“代偿”。




如此说来,你是不是就能以平常心去看待「追星」这件事了呢?


再比如,低龄段孩子的父母非常关注孩子的智力开发问题,想让孩子变得更聪明,是大部分父母的殷切期待。给他们上更多补习班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在2月「激发自驱力」专题中,2月2日的内容是这样的——


要想唤醒孩子的大脑,就要少灌输知识,多提问题,诱导孩子主动去探索,因而儿童大脑中的神经连接只有在孩子主动学习时才会被点亮。




看到没有?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比起给他们上更多的课程,灌输更多的知识,不如用提问的方式,启发他们思考,激活孩子的大脑。


把培训班的时间空出来与孩子进行对话,有趣的饭桌话题比培训班更有效。


此外,很多父母困扰的是,如何让孩子拥有超强自控力,能自觉去学习,高效完成作业?在7月「高效学习」的主题中,7月21日的内容揭露了自控力的关键——


虽然习惯的培养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但习惯一旦养成,就变成所谓的“瘾”,不做就难受,做了反而会感到开心和释然。

我们常说要养成好习惯,却并不清楚背后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说,是不是就很清晰了?




当12个月过去,在365天的陪伴下,渐渐建立稳定的内核,直面孩子成长带来的各种挑战。


每天一个教育理念
通俗易懂,轻松掌握

越来越觉得,父母的认知高度,决定孩子人生的高度。在有高度之前,你得先有认知。


蓝橡树教育日历坚持6年的初心,就是帮中国家长找回教育常识,把「送分题」答对。


比如:


  • 为什么现在抑郁的孩子那么多,当孩子说“活着没劲”时,父母应该怎么做?

  • 让孩子精力充沛、轻松不累的高效学习法真的存在吗?

  • 在人工智能时代,什么职业能让孩子不被淘汰?

  • 最初我们只是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但让身体健康的科学方式我们真的了解吗?


6月的主题,我们就围绕着「心理健康」展开,关注抑郁、焦虑、空心病等当代孩子的共同困境,以及当孩子表现得「丧丧」的,父母应该怎么做?


在6月22日的内容中,我们提醒电子产品对孩子心理的影响,当原本用于户外活动和同龄人交往的时间,都投入在虚拟世界时,孩子与真实世界的连接远远不够,而缺失“真实感”心灵,就是抑郁的温床——


电子产品正在偷走他们的时间,正在一点一点地吞噬他们的生命。他们在电子屏幕前度过的每个小时,本应该在户外撒欢,和同龄人交往,观察周围的一切并从中学习;这都是同真实世界的交流,它们对于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及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从科学角度来说,多快好省的学习方式真实存在。7月的主题是「高效学习」,我们提到了「费曼学习法」、「狮子记忆法」、「拖延症」等话题,言简意赅地展开。


7月2日的内容是:


清晨在阳光下的读书学习,远比困在房间里,效果更好。比起“刻意练习”,更重要的是“科学练习”。劳逸结合,才是赢得马拉松长跑的关键。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很多职业会消失,变化远超我们的想象。从事自己的热爱的工作,从爱好到职业,去应对瞬息万变的未来。


11月21日的内容是——


爱好往往不能成为职业,但以爱好为线索找到兴趣特质,我们便可以探讨如何匹配到符合兴趣特质的职业,或者在现有工作中更好发挥特质中的闪光点。



家庭教育的难度在于,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每个家庭也都不一样。你很难照抄别人成功的经验,只能将这些理念内化,运用起来才能如鱼得水。


待办事项 每日小结
得心应手的每一天

蓝橡树教育日历,除了让你日有所思之外,也可以成为你得力的生活助手。


今年的日历延续去年备受好评的「备忘录」「小结」功能。在设计上大气简约并存。我们坚持多功能、可持续的经典实用、多场景使用路线,送人也非常体面哦。



你可以将每日工作、迸发灵感、纪念日记录在上面。帮助你养成梳理思路、存档工作、完成计划的好习惯,记录每一天。


写一写、做一做,配合蓝橡树少年日历,跟孩子分享自己的每一天,让亲子时光变得更有意义,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


人是需要仪式感的动物,每日一撕,开启全新的一天。

养育孩子路上
有蓝橡树的陪伴

陪伴孩子成长,培养他们成为身心健康有幸福感的人,是一件并不容易的事情,过程中有波折,也有惊喜。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让自己成为内核稳定的大人,就像储殷教授说的:“父母把自己过好,比什么说教都重要。”


提升自己的认知,建立稳定的内容,让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继续陪伴你走过新的一年。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

火热售卖中🎉🎉

父母稳住内核,孩子就能稳住人生


(点击图片,开始选购)

广告

孩子教育
成就孩子,活出自我。和哈佛专家一起科学育儿。关注前沿心理学和脑科学,让百万家庭享受幸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