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 始于童年的竞争, 很少有赢家

文摘   2024-11-19 17:30   上海  

现在的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

绝大部分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心、能够自我驱动的人。但事实上,我们现在看到越来越多的新闻获得的信息,恰恰跟这种期望背道而驰。

家长已经如此负责了,但是孩子的焦虑、抑郁等问题却比以前更多了,这其中是出了什么问题呢?


........................................

最好的教育,是唤醒孩子的内力觉醒

英语教育专家曲刚曾在博客中写过一个故事: 

他曾经接待过一个来自四川小城市的妈妈,她带着自己12岁的女儿到北京来学英语,待了大半个月,期间他们有过很多次的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曲刚发现这位母亲看似给孩子寻找最好的教育,却对什么是好的教育充满迷茫。


她的女儿很优秀,在她那座小城市都是出了名的。但妈妈说,女儿的优秀完全来自妈妈的监督和努力。她上小学这六年来,从未放松过对她的督促,稍一放松,孩子的成绩就会下滑。


这位妈妈说,她全部的精力都扑在了女儿身上,每天照顾她的生活、送她上下学、放学后检查她的作业,还要每天监督她背论语国学、英文单词......

 

她已经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全身心扑在了女儿教育上。不过她也很担心,随着女儿年龄的增加,监督也不管用了,到时候她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听完这位妈妈的烦恼,曲刚直言不讳地说:“你在教育女儿上所做的一切牺牲和努力可谓感天动地,但遗憾的是,你和很多天下父母一样,忽视了一个最重大的问题——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如何唤醒孩子的“内力”觉醒?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和奈德·约翰逊在《自我驱动的孩子》一书中提出,我们正在养育最焦虑的一代孩子。

两位作者提出,美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与孩子和青少年压力相关的精神障碍就不断上升,包括焦虑、抑郁和自我伤害。过去10年,这种现象尤甚。他们认为,这一代孩子压力增长的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掌控感的降低。

 

想想是不是这么一回事?这一代家长是空前负责的家长,从孩子出生那一刻起就严阵以待,孩子入学、升学、大学毕业,乃至找工作结婚,每一个环节都有父母精准规划的影子。孩子只需要乖乖执行父母给他们制定的行程。

 

在咨询中,斯蒂克斯鲁德和约翰逊却见到越来越多的孩子,他们的动机模式都处在极端状态。要么偏执地想要成功,要么觉得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很多孩子都觉得自己很累,觉得自己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什么发言权。


总之,他们大都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觉得对自己的人生毫无控制感呢?

 

作者分析了很多原因,比如睡眠不足、社交媒体的压力、来自同伴的压力等,但归根到底有一点,就是现在的孩子玩得更少了。

 


根据人类进化学的解释,人类有比其他灵长类动物更漫长的童年,这是进化的需要。人类需要儿童期的混乱、无序来探索这个的世界,应对多变的气候变化。童年的孩子有强大的学习能力,他们的好奇心,探索心和强烈的玩的意愿,是自然选择塑造的。

 

在玩耍中,孩子们学会了长期生存的关键技巧。比如他们用身体的方式玩,追逐打闹,由此发展他们协调的肢体动作,训练大脑和身体的反馈。他们玩各种游戏,躲猫猫之类,从而认识到这个世界的恒常性。有时候他们会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在黑暗中前进,他们学会了如何克服恐惧,获得勇气。他们通过玩过家家,掌握协商和沟通的能力。

 

他们在玩耍中获得一定程度的控制感,而控制感是他们内在动力的源泉。在自由自在,毫无目的的玩耍中,孩子们的内力在逐渐觉醒。

 

但可惜的是,这样进化史美好的存在——混乱的童年,却被精密的、有序的现代教育替代了。

还有一个增加孩子控制感的办法就是增加选项。让孩子接受一件事情的窍门时给他几个选择。


上周我带孩子去游乐场玩,临走时他闹着还要玩一会,但再不走末班车就要开走了。无论我怎么解释,他回答就只有一句话“不嘛,我还要玩一会儿。

 

最后我给他出了一个选择题:你想要走着去车站,还是跑着去车站,或者滚着去车站?

 

小朋友噗嗤一下笑出来,可能是想到滚过去的样子怪可笑的。他说:我要跑着去车站。

 

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在可能的范围内增加选项,会让孩子感觉好受些,因为总有些事情,他能够控制了。进入青春期,孩子可能会更叛逆,什么事都跟父母对着干,就是为了证明“我能控制我自己了,你管不了我了”。

 


父母也是一样的,也需要选择权,增加自己的控制感。试试看双方都给对方几个选项,事情会不会就不那么复杂了。


要相信有些事情你能控制的,有些事情是你控制不了的,而你应该只关注你能控制的东西。

 

这句话听上去有一些鸡汤,但如果真的能运用起来,你跟孩子可能都会更好。

拥有足够的常识,就不会那么慌张


关于家庭教育,很多人认为自己不是问题,父母肯定都爱自己的孩子。可我想说的是,有很多实例告诉我们,家庭健全不等于健全的家庭教育。


面对未知和变化,我们需时时反省自己的育儿观,反思什么才是对孩子好的教育。不盲目追求别人家的孩子,不被风吹草动乱心。这也是我们推出《蓝橡树·教育日历》的初衷——


2020年,我们首次推出了《教育日历2020》,后台、朋友圈满满的好评让我们很感动,也确信每年都要把“每天一句的教育”继续做下去。



去年,蓝橡树专门为万千学子打造的这本「少年日历」,选取了12个少年成长路上困惑的话题,以名言金句的方式回答萦绕在少年心中: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渴望成为怎样的人?人生意义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今年,蓝橡树少年日历2025如期上线。


少年需要一双手,去抚平内心的毛躁,牵引他们向前走。蓝橡树「少年日历」,正是他们成长路上的领航员,是他们旅途中的灯塔。古今中外名人名著凝练的语句,启发他们自己的人生。

蓝橡树少年日历2025

找到自己,成为自己
在迷茫中坚定前行

👇点击图片,可进入下单页👇

12个人生话题
给青少年补上关键一课

认识生命,悦纳自我,是每个孩子人生中必不可缺的一课,也是我们的孩子欠缺的一课。

你是否思考过这些问题:

  • 我为什么会不开心?

  • 学习的意义是什么?

  • 什么人是我的朋友?

  • 我喜欢做什么?

  • 爱情是什么?

  • 那么多信息哪一些是真的?


2025年的第一个主题,就从“认识我自己”开始。

人永远不可能认识自己,蒙田说“我连我自己都无法自圆其说”。但只有不断思考“我是谁”,我们才能无限接近真实的自我。




现代人的困扰,很大程度上来自“迷失自我”。父母老师都在告诉你,你要做“好学生”、要成为“乖孩子”,你是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未来的主人翁。

身边的同学影响你,让你成为游戏里的人物,舞台上的角色,小组里的队长。但对于“我是谁”这个终极问题,你真的知道吗?

通过自我对话,去认识自己,没人能告诉你答案,答案只能由内生长出来。

只要掌握住自己,便什么都不会失去。

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青少年很容易走入“证明自己”的误区。1月19日的内容说的就是:证明自己,反而就是没有自己。

要证明自己其实就是没有自己,意思是说,要通过已经预设的原则和标准,别人的逻辑和流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是取悦别人,把自己搞没有了。——项飙


或许我们会羡慕别人的人生,会对完美的人生心驰神往。但你要知道这并不是生活的真相。在1月18日的内容,让受困于当下的少年,看到希望。

或许还有另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从一开始就不要追求“心满意足的人生”,而是享受自己一点一点得到的东西。——河合隼雄


生活由各种各样的小困惑构成。在成年人看来无足轻重的问题,或许会让少年们困扰不已,比如友情,比如情窦初开。 

他们可能会面对人生第一次背叛,也会遭遇一次“爱而不得”。走出雨季的阴霾,我们依然需要前人的智慧。 

7月18日的内容,告诉孩子追求爱情,先要成为一个懂得爱的人。 

真正的爱情从来不会降临到一个不懂爱情的人身上,反过来说,我们要去追求爱情,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富有爱的感情的人,是一个懂得爱情的人。——梁永安



《教养的迷思》一书中说过:

一个人长期的人格发展=50%基因+40%的同伴环境+10%的家庭教养。

换句话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比家庭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同伴的力量。我们要珍惜朋友,但我们也要提防“毒友谊”。

5月2日的内容告诉我们,包容朋友的差异性,是坚固友谊的防线。

我们太过于注重朋友之间的那种纯粹的共性,却不知道对于差异性的包容才是朋友之间真正需要的东西,才能够真正构架起坚固的友情防线。——谢国计





每日金句相伴
带来心灵的力量

主持人鲁豫分享过一句特别有感触的“心灵鸡汤”,来自小时候的英语老师,她说“this shall pass too”,不管好事还是坏事,一切都会过去。

她说,后来无论遇到什么事,英语老师的这句话就会冒出来,支持她度过生活的起落。

在「少年日历」中,也有非常多鼓舞人心的金句,可能其中的一句话无意间打动孩子,成为影响他们一生的精神力量。

9月21日的内容来自《奇迹男孩》,告诉孩子即便到了谷底,也有触底反弹的一刻——

生命也许是一场赌注,但是世界最终会让一切平衡,世界眷顾它所有的鸟儿。——《奇迹男孩》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别人的一句贬损,可能会让他们感觉“天都要塌了”。他们需要锤炼自己的品性,稳定自己的内核。当内心有了力量,他们就做好了迎接狂风暴雨的准备。 

4月20日的内容来自《无声告白》,就是这样一种支持——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伍绮诗


浮躁的功绩社会让这代孩子深受其害。在“不优秀不配活”的价值观之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陷入了成功学的单向轨道。一旦考砸了、被老师说了几句重话、交友受挫了、父母不理解了,就很容易想不开。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孩子”,孩子的脆弱需要被听见,孩子的烦恼需要被共情。成年人或许早就忘记了自己青春期的迷茫和无助,希望我们的日历会成为青少年的心灵庇护所,告诉他们—— 

不再困于别人的目光牢笼,不再自我苛责,不再自我压抑。接纳真实情绪的存在,允许情绪自然地流淌,勇敢面对外界的质疑。——豆瓣好学心心态受害者小组简介


所谓青春并不是一条直路,会有分叉路,也会有小路和近路,还会有下坡路。但无论你走哪一条路,那都是你自己的青春,所以,孩子啊,你就随心所欲转换自己的方向就好。 

可能你已经忘记,这样的一句宽慰,会给青少年多大的鼓励和慰藉。 

比起一味给孩子打鸡血、灌鸡汤,不如给那个成长中的孩子一个结结实实的拥抱。 

每晚台灯下挑灯夜读,少年日历就是他们的心灵庇护所。 

名著名言,写作神器

去年的少年日历,有些父母给我们反馈说,孩子会用日历中的名人名言当写作素材。每天一句,积少成多,作文写不出的时候翻翻日历寻找灵感。 

其实,这也是我们自己在用「教育日历」时发现的隐藏玩法。 

现在初高中生写作文,主题大概也离不开友谊、自我、思辨、亲情等话题。 

比如4月的主题是「我和父母的关系」,“我爸爸”、“我妈妈”是每个孩子必写的作文题目吧。4月7日的内容,就反思了子女对母亲的态度—— 

我们并不希望母亲把目光投向我们之外的地方,不希望她有去别处的渴望。我们需要她待在这个世界,活跃、能干,有求必应。我是否曾嘲笑我母亲内心的梦想家,然后又为她没有梦想而羞辱她?——德博拉·利维




6月15日父亲节的内容,我们引用了梁晓声在中篇小说《父亲》中的描述——


父亲的性格变了,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的,事事处处、家里家外都善于忍让的毫无脾气的老头子了。——梁晓声



名人名言可以是文章的点缀和升华,也可以是灵感所在,启发进一步思考。撰文写稿妙笔生花,斐然成章,并且言之有物。 

更重要的是,这些名言的出处,都是我们精心选择的,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书本。如果喜欢这个作者,或者这句话,把书翻出来读一读。高质量阅读,水到渠成。 


今年的「少年日历」的主题,我们还加入了当代青少年特有的困惑。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如何在AI时代找到自己的方向,这是时代的挑战,也是当代青年必须回应的问题。 


10月13日的内容,提醒我们需要有信息辨识的综合技能—— 


信息辨识是一种综合技能,也是一种思考和理解信息的方法。仔细考虑你对信息的需求,将学术语境纳入思考,有道德地参与学术研究,主动探索舒适区之外的信息,并且对信息和信息的发布者抱有适当的怀疑。——马特·厄普森


11月19日的内容是,告诉你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永远都是目的,不是工具—— 


人永远不应该是实现他人目标的工具,人本身,就是一个目标,而不是他人的工具。——弗洛姆





也许这些话,孩子大概率还不能完全领悟,但就像春天播撒种子,在阳光雨露和等待中,它们终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养成习惯,记录成长

脑科学研究告诉我们:专注力和自控力非常烧脑的行为,大脑不喜欢。可一旦养成习惯,所有的行为就变成大脑自动化模块处理,最小耗能的方式自动运行。好的教育就是帮孩子养成好的习惯,绝不是一句鸡汤。 

2025年蓝橡树少年日历,就是一本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实用日历。 

在页面设计上分为4个板块—— 

  • 日历区:当天日期,一目了然,留足空间,方便备注。 
  • 每日一句:蓝橡树资深编辑团队出品,每一句都经过精心挑选 
  • 今日计划: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 今日小结:记录当天感悟,每天积累就能成就大的改变 

一本少年日历=备忘录+记事本+草稿本+行事历+素材库+人生金句


稳稳立在桌面,伸手可得的地方,随时记录、摘抄、阅读,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就从少年日历开始。 

今年,按照传统我们依然推出了父母专属的「教育日历」。撷取全球教育领域,最新研究、先进理念,帮助父母解决孩子教育中的痛点。12个主题,每日一个知识点,每天带给父母一个新的触动。 

内页设计与少年日历类似,搭配使用,不失为一种亲子交流的手段。父母和孩子一起记录下当天的待办事宜,当日的心情感悟,增进彼此的交流和感情,加深互相的理解。


蓝橡树教育日历2025
蓝橡树少年日历2025

来吧,迎接2025年

送自己、送孩子一份时间的礼物

让我们一起来迎接充满想象,无限可能的未来


👇点击图片,进入下单页👇

广告

孩子教育
成就孩子,活出自我。和哈佛专家一起科学育儿。关注前沿心理学和脑科学,让百万家庭享受幸福人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