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有名堂|三门这口大铁锅,148斤,能煮100斤大米,你见过吗?

文摘   2025-01-11 17:57   浙江  



在三门的山水之间

隐匿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宝藏

无二山

长大山上有一个清代的大铁锅,有200多年了,在三门很少见了。



群友的一则消息

开启了我们探索长大山的好奇之门



浦坝港镇长(cháng)大山村,由上董和麻车坑(金家山、界岸、瓦坦、下塘屋)等自然村合并而成。这几个自然村的村名极具特色。




浦坝港镇长大山村


麻车坑:因早年山坑边曾有一台榨油麻车而得名。

金家山:最早是一姓金的祖先住在该山上,故称金家山。

界岸:因与金家山隔坑相对,取名隔岸,后演称界岸。

瓦坦:古时村民曾在此建窑烧过砖瓦。

下塘屋:房屋建在金家山自然村东南,地形较低,称下塘屋。

上董:临海石窦村有董姓兄弟 3 人,一人迁住杜桥,两人迁住此地。因地形较高,取名上董。


合并后的长大山村村名取自村中的山脉—长大山

长大山是我县南支山脉的主体,因山形既长且大,故名长大山,主峰海拔469米。民国《临海县志·叙山》载:“长大山,一名晓霞山。”群友说的这口大锅就藏在长大山山顶。




从上董村出发,经过一座小水库,没走多远,路右边的一块巨石映入眼帘,那模样就像一只趴着的蛤蟆,栩栩如生。



再往前走,经过普淹洞,山路开始变窄,古朴的石块铺就的古道一阶一阶向上延伸。

一路上,红枫的落叶铺满了阶梯,每走一步,沙沙作响,仿佛是秋天留下的最后一曲乐章,为这趟旅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乐趣。





行至山谷处,左右两边有两大片奇特的石子滩。村里留下这样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仙人挑着满满一担石头,这些石头本是要去修筑长城的。仙人步履匆匆,在星夜下赶路,然而当行至此处时,一声鸡鸣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刹那间,天地仿佛被这声鸡鸣唤醒,仙人的法术也无法施展,无奈之下,仙人只好放下肩头沉重的担子,就此留下了这两处石子滩。


沿着长大山蜿蜒曲折的十八弯古道,我们终于抵达了山顶。

PS:谁懂啊!就这短短 2 公里的山路,我们一路走走停停,硬生生爬了 90分钟。不过正常来讲,40 分钟就能轻松拿捏啦!



山顶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阳光透过竹叶的缝隙倾洒下来,光斑点点,如梦如幻。

穿过竹林,一座古朴的寺庙 —— 齐云寺出现在眼前。齐云寺原名齐云庵,据清冯赓雪(1720—1782 年)《朝阳三洞》记载:“齐云庵居晓霞绝顶,乾隆八年僧善亮建。”




齐云寺略显冷清,只有一位平日负责打扫的师傅和如影相随的小黄狗。

在厨房门口土灶上,我们见到了这口大铁锅。铁锅许久未开火,盖了厚厚的一层灰。轻轻擦拭锅沿,那铸刻的铭文清晰可见 ——“嘉庆八年(1803)仲冬齐云庵住持永透置”,历经两百多年,这口锅没有丝毫生锈的痕迹,完好如初。



我们好奇地量了一下,这口锅的直径竟达 89 厘米。董吕正师傅告诉我们,这口锅重达 148 斤,可以煮上 100 斤大米。想象着曾经那热气腾腾的场景,仿佛能看到60来位出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热闹画面。



在齐云寺的另外一个房间,悬挂着三块清代匾额。


01

求则得之,红底黑字,书法苍劲有力,署名“龙飞乾隆岁次甲寅(1794年)花朝月(农历二月)吉旦廿八都二图雉溪庄弟子陈时全敬立”。

02

慈云永护,红框黑底金字,行书自然流畅,署名“大清嘉庆陆年(1801年)岁次辛酉花月(农历八月)吉旦答愿弟子陈时昌仝妻郑氏男起源敬立”。

03

锡胤永祚,此匾颜色黑灰,字迹已模糊不清。


当我们用无人机的视角俯瞰齐云寺,又是另一番震撼人心的景象。

山顶的寺院静静地隐匿于一片翠绿的竹林之中,周围的山峦连绵起伏。阳光倾洒于寺院的飞檐之上,于无声处诉说着往昔的梵音与虔诚。



身处其间,心灵也在这古朴庄严的氛围中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寻得内心久违的安宁。



终于懂了什么叫 “去班味”


在探索未知的路上,不断发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美好,感受大自然与历史交织的独特魅力,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期待下一次的出发!



✄ 图文来源于《村有名堂》栏目组;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诗画浙江 文化三门
一起发现,最三门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