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渡镇白溪村村名源于其村前那条灵动的河流——白溪。白溪,发源于双尖山,溪床宽阔,溪流经横渡镇至健跳镇下罗渡口,再从健跳港流入三门湾,是横渡镇的“母亲河”。因下游溪床宽阔、多白色鹅卵石,得名为白溪。
潺潺溪水串联起东屏古村、岩下古村、潘家小镇、横渡美术馆等多个景区村落,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文旅“景观带”。
踏入白溪之畔,入目之处,是那芦苇肆意生长的盛景,白茫茫一片,远近交错,层层叠叠。一片片芦苇丛花絮飘飞,烂漫又别致,时有候鸟飞禽翩跹而至,或觅食,或歇息,充满了乡间野趣。
白溪村东面,有一籆丝潭,古时称作蛟塘潭,潭水清澈碧绿,倒映着四周的青山翠影,美轮美奂。
蛟塘潭的岩壁之上,有一棵古松,扎根于岩石缝隙之中,其树荫单侧生长,另一侧因山体遮挡阳光,枝叶稀疏,形态恰似安徽黄山的迎客松。令人惋惜的是,由于遭受虫病的侵袭,这棵古松如今仅剩下一根树桩。
充满神秘色彩的籆丝潭,吸引了白溪村的始迁祖王咸在此定居。王咸,字良受,号正溪,曾在福建担任司谏一职。然而,王咸因政见不合被贬婺州,预感南宋国运将尽而弃官游历。他一路游至台州,行至白溪时,被籆丝潭的景致吸引,便定居于此。
白溪王氏历经明清倭乱、海禁、大迁遣,而后,数代子孙回归故里,瓜瓞绵绵,成为本地大族。
乾隆嘉庆年间,白溪村出了个国学生王连魁。王连魁,生于乾隆三十九年,年少聪慧,20岁便中秀才。
一日,他寻思大丈夫当建功立业,眼下桂榜秋试尚早,便打算外出经商历练,遂命人收购毛猪,欲运往沪上售卖。行船至象山东南海面,遇蔡牵王部下的绿壳船。伙计看到对方船上的“蔡”字旗帜,吓得惊呼,王连魁沉思后决定智取。
绿壳船靠近后,王连魁命伙计敲锣,向对方作揖喊道,他们是宁海南乡人氏,仰慕蔡牵王,特送毛猪犒劳。对方一听,放下戒心,带他们上了北渔山岛。在岛上,王连魁见到了蔡牵王,一番交谈后,蔡牵王看中他的才学,邀其担任帐房,王连魁为保性命且鉴于蔡牵王的势力,便答应留下。
此后三年,王连魁为人谦和,管理事务井井有条,还为蔡牵王出谋划策,屡立功劳,众人称他“大臣”。但他内心深知做绿壳非长久之计,一来怕被朝廷抓捕身败名裂,二来思念家乡妻儿老小,自觉不忠不孝。恰逢船过满山岛时,他向蔡牵王表明归乡之意,蔡牵王念其忠心,答应其回乡。最终,王连魁踏上了归乡之路,只是这三年的经历,已悄然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归乡后,王连魁建了一座双台门的石龙门大宅院,时人称之为“台州六县第一幢”。
白溪,是《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悠远意境,亦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的闲适悠然。
淡水香鱼养殖声名远扬,杨梅种植颇具规模,淡水河鳗养殖基地建设有序推进……随着横渡镇跃进洋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逐步实施,白溪将迎来一场华丽的蝶变,广袤的生态农田、蜿蜒的登山步道、视野开阔的观景平台、精致独特的房车营地。未来,白溪村是生态宜居、文旅共融的魅力家园,是每一位旅人的栖息之所,也是人们心之所向的诗和远方。
横渡镇白溪村
✄ 图文来源于《村有名堂》栏目组;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