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陋习“夜爬”:为人口繁衍不择手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才废除

职场   2024-12-06 00:12   湖南  

日本有个陋习叫“夜爬”,为了人口繁衍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一陋习一直到上个世纪才被废除呢。

大家都晓得日本是个礼仪之邦,干啥都讲究规矩,待人接物特有礼貌。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这表面功夫背后,居然藏着一个存在好几百年的特别惊人的陋习。这个陋习既践踏人的尊严,还把女的当成生孩子的工具呢,在当时的日本社会,大家都普遍认可它,甚至还有法律护着。要是有个女的敢反抗,轻的话会被全村人嫌弃,重的话命都没了。这陋习到底是啥呀?为啥能在日本存在这么长时间呢?背后又有啥不为人知的事儿呢?

一、夜爬这一陋习的起源和背景

往回追溯到16世纪日本战国时代的末期,那时各个大名都占着一块地,互相打来打去的。老是打仗呢,日本的人口就刷刷地减少了,适龄男性更是少得可怜。按照当时德川幕府人口统计的记录,光是关原之战,就有三万多青壮年男子死了。战后出现的人口危机,可成了限制日本社会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1600年的时候,德川家康在关原之战打赢了,然后就开始想办法解决人口方面的事儿。那时候日本能种粮食的地没多少,沿海的渔业可是很重要的赚钱路子呢。不过搞渔业得要好多劳动力,各个地方的渔村都特别缺年轻力壮的男人。德川幕府为了改变这种困难的状况,就在1612年出台了一个叫《关于渔村人口繁衍对策》的法令。


这份法令一开始就说,渔村能让外来男子在夜里住到本村女子家里头,这么做是为了解决人口方面的事儿。最开始呢,这个政策就只在沿海的渔村推行,还得经过村落长老开会同意才行。那时候还有很严格的配对规定,得是年龄差不多的未婚男女才能够参与。

不过在1635年前后,这一政策在日本各地渐渐铺开了。德川幕府察觉到这种方式能迅速增加人口数量,就在《武家诸法度》里把它正式确立成合法制度了。政策一施行,各地藩主为了让自己领地的人口增多,都跟着这么做了。

要知道,在京都、大阪这些大城市里,这习俗可没流行起来。为啥呢?因为城市里人口比较密集,商业又很发达,人口短缺的情况并不严重。而且啊,城市里的武士阶层和商人阶级都觉得这种做法不合规矩,所以特别反对在城市里推行。


可到了农村地区,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当地的大名和村落领主想增加劳动力呀,不但对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出台了相关规定来保护呢。就好比在有些地方专门弄个“夜访所”,让外来男子临时住。一到晚上,这些男的就能大大方方地进指定的百姓家里去。

到了17世纪中叶,这一陋俗早就和最初解决人口问题的本意完全脱节了。在一些地方,甚至冒出来专门搞组织、收费用的中间人。这些人会在各个村落之间牵线,安排外村男子到本村过夜,还从中捞好处呢。


这种事儿让一些有见识的人挺不高兴的。1678年的时候,京都有个儒学家叫山崎闇斎,他给幕府写了封信,狠狠地说了说这个陋习对社会风气有多坏。可这制度呢,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让农村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得到缓解,所以幕府就没听他的建议。

二、夜爬陋习是怎么一步步演变的呢?

在日本各地流行起夜爬习俗后,这一陋俗慢慢有了本质的改变。1680年代的时候,原本那种一对一的形式就变成好多人一起参与的群体活动了。按照当时出云国(现在的岛根县)村子里的记录,一晚上,同一户人家说不定要接待三四个外来男人呢。


这种转变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村落内部的道德观念完全垮掉了。德川幕府那时候的《农村风俗志》里有记载,在某些地方,夜里去拜访的人会带着礼品上门。这些礼品一般是日用品或者食物,这就表明这种行为已经完全变成一种商品交易,而且还制度化了。甚至在一些比较偏僻的地方,村子里还会专门办“相亲会”,给外来的男人和本地的女人牵线呢。


更要命的是,已婚妇女开始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了。1695年,加贺藩(现在的石川县)的藩主前田纲纪下了命令,不许已婚妇女参加夜爬活动,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这种现象是挺普遍的。不过呢,这禁令没起啥作用,反倒让当地村民不高兴了。

各地为了维护社会秩序,慢慢形成了独特的村落集体抚养制度。1703年伊势国(如今的三重县)的一份档案提到,当地有个规定,所有夜爬所生的孩子都由村落集体抚养。村落会设置专门的抚养基金,让参与夜爬的外来男子一起出钱。

这种集体抚养的制度呢,在一定程度上把子女抚养的问题给解决了,可与此同时呀,也引发了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1721年的时候,八丈岛有一份户籍记录,记录里说岛上差不多百分之三十的孩子都是靠夜爬这种方式出生的。这些孩子户籍上是跟着妈妈姓的,可实际上呢,常常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爹是谁。


18世纪中叶的时候,部分地区有专门的“夜爬组织”冒头了。这些组织能给外来男人提供住宿,还能做介绍之类的服务,连行程安排都能帮忙。1756年,土佐藩(就是现在的高知县)有一份调查报告提到,当地有些村子每年都会定期搞个“访客节”,就专门用来招待外来男子的。

这种有组织的运作模式,让原本带点政策色彩的夜爬彻底变成了一种盈利行为。1772年相模国(也就是现在的神奈川县)有记载,有些村子甚至把这当成赚钱的法子,跟外来男人收“进村费”。这钱会用在村子的公共开销上,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种奇特的经济循环。


更让人吃惊的是,到18世纪末的时候,有些地方开始把夜爬活动和当地的节日庆典凑一块儿。一到节日,村子就会专门搞庆典活动,好吸引更多外面的男人过来。这种事儿不但没被骂,在某些地方还被当成促进人口增长的好办法呢。

三、夜爬行为中的陋习对社会的影响

在日本,夜爬这种陋习差不多延续了三百年之久,它的影响那可深远得超乎想象呢。不管是社会结构方面,还是伦理道德方面,又或者是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方面,这个陋习在好多层面上都刻下了抹不掉的印记。


首先反映在人口结构方面。1801年德川幕府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东北部的农村地带,靠夜爬这种方式出生的人口,在当地总人口里所占的比例能达到15%那么高。这种不正常的人口增长形式,让家族的血缘关系变得混乱起来。在一些村子里,因为没办法确定父系的血缘关系,只能采用母系制度来明确子女的身份所属了。


当地的土地继承制度直接被这种混乱的家族关系给影响了。1815年,在陆奥国(也就是现在的青森县)有一份土地契约表明,当地只能修改传统的土地继承规则,允许从母系这边来继承土地了。在那时的日本社会,这可是非常少见的事儿。并且,各个村落为了防止近亲结婚,不得不设立很严格的通婚限制制度。

在经济方面,夜爬这种陋习催生出一个特别的经济体系。1823年,美浓国(也就是现在的岐阜县)有记录显示,当地出现了专门为夜爬活动服务的产业链。从提供住宿的地方到饮食的供应,从做媒介服务到制作礼品,一系列相关产业都冒出来了。这些产业规模虽说不大,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却成了重要的经济来源。

更要命的是对社会道德的冲击。1835年的时候,有个荷兰商人在自己的日记里写了他在日本乡村的所见所闻。他特别吃惊地发现,当地居民对这种行为压根不觉得羞耻,还把这当成正常的社会交往方式呢。这种价值观一扭曲,就引出了不少社会问题,家庭结构瓦解就是其中最明显的一个。

到了19世纪中叶的时候,这种陋习就开始在教育领域兴风作浪了。1845年,信浓国(也就是现在的长野县)有一份教育报告提到,家庭结构不稳当,好多孩子都没法接受正常的家庭教育呢。没办法,村落只好弄个专门的教育机构,把抚养孩子和教育孩子这两样事儿都给揽下来了。

在司法这一块,夜爬这种陋习也弄出不少事儿来。1856年的时候,越后国(就是现在的新潟县)的司法档案里记了好些因为夜爬闹出来的纠纷案子呢。这些案子跟财产争来争去、身份咋认定、婚姻关系这些好多方面都有关系,把地方治理搅和得乱七八糟的。没办法,当地只能专门设个调解的机构来处理这类纠纷了。

要特别留意的是,这种陋习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特别深远。1867年萨摩藩(如今的鹿儿岛县)做过调查统计,在有夜爬陋习的地方,女性普遍结婚晚,而且终身不结婚的比率明显比其他地方高。这一现象表明,夜爬陋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家庭结构。

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明治维新时代。1872年,明治政府推行新户籍制度的时候,还得专门弄些条款来处理夜爬引发的各种身份认定问题呢。这些特殊条款的存在,从一个方面就体现出这一陋俗对日本社会影响深远。


四、夜爬陋习是怎么被终结的呢

日本的明治维新让日本开启了现代化进程,这个历史性的转变也给夜爬这种陋习画上了句号。不过,这一持续了数百年的陋习可不是一下子就能彻底消失的,它的消失是个漫长又复杂的过程。

1868年明治政府刚成立那会,就马上开始整治社会风气了。明治政府颁布的《太政官布告》里,头一回明明白白把夜爬这种事定义成“有伤风化”的。接着呢,1870年出的《违警罪目》里,干脆把组织和参加夜爬活动都归到处罚的范围里了。不过在那些偏远的农村,这些法令执行起来效果可不咋地。

1873年,政府推行新式教育制度的时候,夜爬这一陋习给它带来了阻力。秋田县当时有份教育报告记载,因为搞不清学生的爸爸是谁,学校填学生档案的时候老是碰到难题。于是,文部省只好专门发个文件,让以母亲的户籍信息为准。

1875年的时候,明治政府着手采取更严格的举措了。就在这一年颁布的《治安违警律》里,清清楚楚地写着,参加夜爬活动的人会被拘留或者罚款。并且呢,政府还专门派了特别调查组,跑到各地农村去调查、收集证据。山形县的调查报告表明,光这一年就查出了200多起相关的案子。

1878年的时候,政府推行户籍制度改革,专门就夜爬现象弄出了一套详细的管理办法。要求所有新生儿都得登记父亲是谁,要是不登记的话,就会被当成非法出生。这规定在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呢,毕竟在某些地区,确实有好多孩子没法确定父亲是谁。

明治政府为了彻底改掉这个陋习,还推出了不少配套措施呢。1882年的时候,先在新潟县试行了“乡村道德重建计划”,通过开道德讲习所、办文明开化讲座之类的法子,给农村居民搞教育。后来这种做法推广到全国,效果还挺不错的。

1885年的时候,铁路网不断扩建,工业化也在向前推进,这时候农村人就开始往城市跑了。这种人口的流动,在客观上对传统农村那种维持夜爬陋习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据当时的统计,那些挨着铁路线的农村,夜爬这种现象明显少了很多。

1889年的时候,日本颁布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现代法制体系就这么确立起来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个地方的政府都接连出台了相关的条例,从法律的角度把夜爬这种陋习彻底给取缔了。就拿福井县来说吧,就在当年通过了《风俗整顿条例》,组织和参与夜爬活动要受的处罚,那力度被提高到了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程度呢。

20世纪来临之后,日本社会更加现代化了,夜爬这种陋习在大部分地区都没了踪迹。1908年的时候,内务省有个调查报告说,这种事儿也就在特别偏远的山区还有零星的情况。等到1912年明治天皇去世,这延续了好几百年的陋习在日本算是彻底结束了。

五、夜爬这种陋习留下的历史遗迹

夜爬这种陋习虽说在明治时期就结束了,可它留下来的历史痕迹到现在还能看到呢。这些痕迹不光在物质文明上有所体现,更多的是保留在社会制度、民俗文化等好多方面。

在建筑这块儿,日本有些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跟夜爬活动有关的特殊建筑结构呢。1925年的时候,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去岩手县的一个农村考察,发现当地老百姓住的房子二楼普遍都有能活动的木梯。这种建筑特点和记载里夜爬时用的“登梯”是一模一样的。还有啊,在群马县山区的一些老房子里,到现在还能瞧见专门给夜里来访的人留的侧门,当地人管这个门叫“夜门”。

户籍制度这块儿,这一陋俗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昭和时期呢。1930年的时候,秋田县有一份户籍更正申请,申请人想把他祖父的出生记录改一下。这份申请表明,当时不少人的身份信息还存在着从夜爬那个时期遗留下来的问题。哪怕到了20世纪40年代,日本一些地方的户籍档案里,仍然留着专门用来标注这种特殊出生情况的栏目。

地方志里有关夜爬的文字记录,也给后人留下了很珍贵的历史资料呢。1935年编的《青森县乡土志》,就详细记着明治初期当地处理夜爬遗留问题的好多规定。这些规定跟财产继承、身份认定等不少方面都有关系,是研究这种陋习的重要史料。

在民间习俗这块儿呢,有一些和夜爬有关的节日活动,经过改进之后现在还在办呢。就像长野县的某些山村,每年秋天都会搞个“月见会”。这“月见会”啊,形式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不过从举办的时间和仪式的一些小细节上看,很明显能找到夜爬那个时候传统的影子。

在语言文字这块儿,遗存也特别丰富。东北方言里到现在还留存着不少跟夜爬有关的特殊词汇呢。1952年出的《东北方言辞典》就收了差不多一百个这样的词汇,这些词汇大多和当时的社交礼仪、行为规范有联系。

在民间文艺作品里,夜爬的痕迹也能清楚看到。20世纪60年代,日本民俗学会搜集民间歌谣的时候,在岛根县找到了好些跟夜爬有关的古老歌谣。这些歌谣尽管被多次改编,不过里面描绘的场景和细节依旧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

更关键的是制度方面留存下来的东西。在部分农村地区,传统的婚姻介绍制度里还保留着夜爬时期的某些特点呢。就像新潟县有些地方,婚姻介绍人被叫做“夜使”,这称呼就是从夜爬时期直接来的。

另外,在民俗学研究这一块,夜爬陋习相关的资料还在持续被挖掘出来呢。1975年的时候,福岛县有一座老宅子,在那里面发现了好些账簿,这些账簿是记录夜爬活动的,上面详细地写着当时的各种规矩,还有收费标准啥的。到了1988年,富山县也发现了一批和这有关的契约文书,这就给研究这个陋习又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

眾説烽耘
weixin:zhangguolvshi168888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