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还没正式入主白宫,但关于他的一切早已成为全球热议的焦点。岛内学者吴玉山在近日的言论中提出,全球已进入“冷战2.0”,特朗普或将通过商业利益拉拢俄罗斯共同对抗中国,同时台湾因其地缘位置可能被推向“代理人战争”的深渊。台湾与乌克兰的相似性也被反复提及,认为两者都是夹在强权竞争之间,被迫成为“棋子”。
实际上,所谓“冷战2.0”,如果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个说法存在不少问题。美苏冷战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的全面对抗,双方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完全割裂。而今天的世界早已不一样,中美之间尽管竞争激烈,却在经济上高度依存。
据2023年的官方数据显示,中美双边贸易额仍然超过70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重要比重。两国经贸关系如此紧密,就注定很难完全“脱钩”。而且,世界其他国家也不是傻子。无论是日本、德国,还是其他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友,都在经济上深度依赖中国。
比如,日本的对华贸易占其总贸易的20%以上,而德国的经济增长也离不开中国这个最大的出口市场。在这样一个多极化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冷战2.0”真的有可能实现吗?
特朗普的风格是独特的,美国优先的论调很大一部分建立在美国利益至上的基础上,另外,特朗普的商人底色一直存在,这种身份让他与传统的政治家完全不同。他上一次执政时的表现已经很清楚地告诉世界,他对盟友和对手的态度都没有丝毫“感情”,一切都围绕经济利益展开。
在去年竞选期间,他不断强调“重振美国经济”的目标,而这显然需要更多资源与谈判空间。他并不想搞什么长期对抗,而更倾向于通过快速的交易来达到目的。在特朗普看来,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与商业谈判没有区别,目的就是为了要得到一定的利益。
正是这种商人思维,让特朗普在国际关系中高度灵活。他的优先级是美国经济是否得利,而不是美国的“盟友”是否满意。上次任期中,他不仅公开指责北约盟友在军费上“从美国得到好处”,还频频对欧盟、日本这些传统盟友施压,要求更多贸易让步。他对中国的态度同样如此,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就是典型例子。
在短短几年里,特朗普通过关税和制裁让中美关系降到冰点,但最终还是签署了所谓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只因这能为美国农产品创造出口市场。特朗普从来不追求长期战略优势,他更喜欢能立竿见影的成果。
现在再来谈“联俄抗中”的可能性。这一说法表面上看似有道理,毕竟俄罗斯目前在国际上孤立无援,而美国如果愿意伸出“橄榄枝”,似乎有可能促成某种妥协。但实际操作却远没有这么简单。近年来,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已经深入到多个领域,短时间内无法分割。
仅以2023年的数据为例,中国已经成为俄罗斯能源的最大买家,天然气和石油出口量持续增长,占俄罗斯对外能源出口的半壁江山。在地缘政治上,中俄也通过上合组织等多边机制共同推动“去美元化”,增强自身的经济独立性。
这些合作对俄罗斯来说,早已不仅是短期利益,而是关乎国家战略的核心利益。试问,特朗普能给俄罗斯提供什么来代替这些?
特朗普当然可能会尝试通过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甚至对俄罗斯部分制裁“松绑”来换取普京的合作。但在美国内部,两党制衡让这一切变得复杂。民主党势必对任何可能“示好俄罗斯”的行为加以阻挠,而共和党内部也不乏对俄强硬派。
此外,美国的军工利益集团也绝不会允许特朗普轻易削弱对乌克兰的军援力度。更重要的是,即便美国真的愿意做出一定让步,这些让步是否足以打动俄罗斯?目前看来,可能性极小。
事实上,在这种试探过程中,俄罗斯很可能反其道而行之,与中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这不仅因为中俄之间的现有合作基础,更因为特朗普的“善变”容易让普京将他视为不可靠的伙伴。毕竟,俄罗斯需要的是长期的战略支持,而不是仅仅为了美国的利益服务。
台湾问题是另一个被广泛讨论的焦点。从特朗普此前的言论和行为来看,他对台湾的态度明显不同于拜登政府那么明确。特朗普更倾向于把台湾作为一个谈判工具,而非绝对需要保护的“盟友”。这一点让台湾非常不安。
对于特朗普来说,只要交易对美国有利,台湾的命运就可以被重新定义。这种灵活性让岛内不少人感到担忧,甚至有学者认为,台湾可能随时被“抛弃”,以换取美国在其他领域的利益。
此前,美国智库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特朗普的策略更像是一种“代理人战争”的变形。他或许会借鉴乌克兰的模式,为台湾提供武器和军援,但绝不会轻易派遣美军直接介入。这种策略的本质是希望通过消耗对手来削弱其实力,同时降低美国自身的风险。
台湾问题不同于乌克兰,解放军的快速反应能力和中国政府对统一的坚定决心,让这种策略的效果非常有限。在台湾事务上,中国早已做足了完全的准备,在原则问题上不会让步,更不会向外部威胁所妥协,这一点,美国很清楚。
特朗普的商人风格让他的每一步棋看似缺乏逻辑,但却往往能在混乱中制造出新的格局。对于全球来说,这种变化既可能带来短暂的喘息,也可能引发更加复杂的冲突。虽然所谓“冷战2.0”并不真实,但特朗普的到来很可能会带来更多的意外,而我们早已做好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