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已近尾声,孩子们接触网络的时间变多,然而诈骗分子也趁着这个时机,将黑手伸向了防范意识较为薄弱的中小学生。请广大学生和家长提高警惕,防止上当受骗。
骗局一: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真实案例:小赵在网上浏览二手平台时发现有人售卖"低价"的明星小卡,便在对方的指导下操作购买,但却迟迟未收到小卡,发现被骗后报警。
警方提示:要注意甄别所使用的购物软件、交易平台是否正规、可信,对跳过正规平台私加 QQ、微信的卖家一概终止交易,更不能随便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注意提醒孩子凡是让缴纳定金、交易税、保证金、手续费的都是骗子,如遇可疑情形,请注意保护证据,立即拨打96110咨询或拨打110报警。
骗局二:网络游戏产品交易类诈骗
真实案例:小王在家玩游戏时,有一陌生人发消息给他,称可以免费领取游戏皮肤。小王很感兴趣就添加对方QQ,对方称小王是未成年人需额外付“押金”,并称等交易流程结束后押金会全部退还。小王进行了一系列操作,对方又提出转账有误导致账号冻结,让小王下载了会议软件并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并让小王用家长手机进行验证。小王登录母亲银行APP后,分三笔转账给对方。小王前后共转账3万余元,但游戏账号依然无法使用。小王发现自己被骗后报警。
警方提示:不要轻信任何网络上的“低价充值”和“高价收购”的广告,买卖游戏币、游戏点卡等要通过正规网站进行操作。家长也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让孩子知道手机锁屏密码和支付密码,不要将APP支付设置为免密支付。
骗局三:冒充公检法类诈骗
真实案例:小李玩手机时,有陌生人通过抖音评论将其拉入一个QQ群。群内有骗子冒充民警,称其涉嫌诈骗为由,要求配合调查,通过语音通话诱导小李使用自己手机开启屏幕共享并偷拿家长手机按照对方要求,提供家长支付宝和微信的验证码和密码,被对方转走了6万余元。
警方提示:公检法机关办案应当面向涉案人出示证件或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QQ、电话、传真等形式办案,不存在“安全账户”,不会让公民提现转账汇款。公安机关不会发送任何网页链接要求涉案人员进行个人信息或资产认证,更不会通过网络发送逮捕令、通缉令等法律文书。
温馨提示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涉及金钱往来时,一定要多加甄别,也要多问问长辈,以免上当。同时,家长们也要对子女加强教育,在假期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提高他们的自我防范意识,以应对复杂的网络风险,要注意引导孩子正确管理和使用自己的零花钱,谨防上当受骗!
来源:平安河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