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年间,津派麻衣泥塑技艺的创始人、我的祖父袁朝忠就在河东区一带开始捏泥人、娃娃哥等泥塑制品。当时泥人主要在庙会上进行售卖,也可以通过以物换物的形式进行交易。由于从小的耳濡目染,总给父亲帮忙打下手,久而久之,我就跟父亲学会了做泥人。”津派麻衣泥塑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袁秀慧介绍说。
“津派麻衣泥塑技艺作品更注重人物服装麻面的纹理效果表现,用麻布、石头等工具把衣服处理成麻面的质感,和细腻的皮肤明显区分开,再加以配饰的综合设计,这样就更加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成为天津地区特有的技艺风格特点。”袁秀慧一边给作品上色一边说,“津派麻衣泥塑制作技艺是塑与绘的结合,先塑造后绘色。在泥塑制作过程中,塑大型为关键,先将人物大的形体动态塑出,然后刻画衣纹等细节部位。在绘色上多采取的是中国绘画中的工笔技法,使作品增添光感和色感。‘塑造’与‘绘画’这两者巧妙的结合,展示给人们的是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作品。”
雕塑绘画技艺娴熟老练,风格独特。津派麻衣泥塑作品既有写实又有夸张,既有工笔又有写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把写实与夸张融为一体,夸张适度,取舍得当,结构合理,真实准确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体态特征和生动的故事情节。作品题材广泛,大到庙宇佛像,中到案头架几陈设,小到手中玩偶,都形神兼备,用色明快热烈、独具匠心,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津派麻衣泥塑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袁秀慧和第四代传承人许哲,开设创办了泥塑工作室,带领技术员和工人自主创作生产泥塑产品。为了更好地传播和推广这项技艺,2016年开始在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教授泥塑专业课程,目前共培养七届泥人彩塑技术人才,共计三百多人。
袁秀慧自主开发设计研学体验课程,为来天津游学的外地学生开设泥塑体验课,传播天津非遗技艺,并受邀前往京津冀的中小学、图书馆教学生们体验泥人的制作和彩绘;同时面向老年人和幼儿园的孩子们开展非遗进社区活动。
“耐住寂寞、精益求精、孜孜不倦、追求完美是我对‘工匠’二字的理解。今后,我将继续做好教学工作、传承技艺文化、为泥塑艺术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打造地域泥塑品牌是我的责任和义务。”袁秀慧说。
海河东岸新春好礼
记者:吴爽 孙博